張欣珂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文明思想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他在繼承以往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經驗的同時,根據中國國情,靈活運用辯證思維探索發展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妥善把握局部和全部、現在和未來、重點和非重點的辯證統一,對于我國社會建設具有戰略性指導意義。
關鍵詞:習近平;生態文明;辯證思維;和諧共生
馬克思曾說人依靠自然界生活,但近年來,生態系統不斷遭到破壞,環境問題日漸突出,發展綠色生態、建設生態文明的需求十分迫切。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集體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結合我國國情,發展出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
一、何為生態文明
我國學界最早使用“生態文明”概念是1982年孟慶時在摘譯I·費切爾的《論人類生存的環境-兼論進步的辯證法》中出現的;而對此概念第一次明確定義的是葉謙吉,他在《生態需要與生態文明建設》中說到,所謂生態文明,即“人類既獲利于自然,又還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又保護自然,人與自然之間保持著和諧統一的關系”。新世紀以來,生態文明更加強調人、自然和社會三者的有機統一。
習近平強調,我們要提高戰略、歷史、辯證、創新、法治及底線思維能力,事業的縱深發展,要求我們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當前,我國面臨著新境遇、新挑戰,要求我們善于處理局部和全部、當前和長遠、重點和非重點的關系,運用唯物辯證法和辯證思維能力,權衡利弊,做出最利于我國發展的戰略抉擇。
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邏輯起點和實踐應用
人與自然的矛盾在實踐中的展開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邏輯起點。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在現實性上是社會關系的總和,而現實的社會關系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生成的”,這表明,實踐是人類的基本生存方式。實踐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運動過程,人既能改造客觀世界,又會對人的主觀世界的形成產生深遠的影響。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確立正確的生態文明思想指導變得迫在眉睫,這就要求中央領導集體在繼承治理經驗的同時,根據新時代中國的社會主義國情,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依據是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下,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從中國生態問題的實際出發,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習近平繼承和發揚了上述理論,并在社會實踐中靈活應用。他在多處主持工作,通過實地調研,以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為基礎,運用生態治理理念制定相應的改善設施,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例如在陜西延川時,習近平針對當地生態環境脆弱和可利用能源匱乏的實際,在廣大農村推廣沼氣池;在正定時,根據當地情況,走“半城郊型經濟”道路;這些實踐活動證明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同時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以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辯證分析
(一)局部和全部
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因此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入普遍聯系的關系網之中,正確處理好生態環境與其他事物的關系,既看到生態環境這一整體內部各個局部的相互作用關系,同時也要把生態環境這一局部放諸整個人類社會內看。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從實質上分析是解決人、自然和社會三者關系的問題。
首先,自然生態環境本身是統一的有機體。習近平強調,“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1],這體現了生態過程的相互性、整體性。高山、流水、森林、田野、湖泊,自然環境不同的局部體現也是一個綜合體。從幾畝的溝田渠林,到百平方公里的山水林田,再到成千上萬平方公里的自然生態圈,都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看到了生態系統這一整體,所以他強調要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其次,自然與人類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習近平總書記很早便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2]。生命共同體意味著不是在主客二元對立下看待二者,也不是在“人類中心主義”的視域下看待二者,而是人與自然共榮共生、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互相統一。人類作為人化的自然,人類的活動也影響著自然界,人類的發展也是自然界的發展;當人類無休止地汲取和開墾超過了自然的承載與凈化能力時,便會對自然造成破壞。自然與人的發展在相互對立和斗爭的關系中生成為和諧、統一的內容,成為一個生命共同體。
最后,生態文明建設與社會發展是統一的有機整體。“五位一體”的總布局突出顯示了生態文明建設這一局部與其他四個部分是一個有機整體。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密不可分,習近平的“兩山論”突出強調了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同樣,他也指出,不能把生態文明僅僅視為經濟問題,這里面涉及政治。生態問題是關系到我們黨的使命和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同時,也是關系到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生態危機會引發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強烈的不滿情緒,對現實生活不美好的印象,會失去對黨和政府的信心,會引發群體性突發性事件進而造成嚴重的政治危機。同樣,生態文明建設也涉及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領域。
(二)當前和長遠
回顧歷史,四大文明古國的產生發展都與生態環境有關。21世紀是生態文明社會,這是對人與自然正反合的統一與超越,人與自然不再是對立的狀態,而是共同體。恩格斯曾警告道,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自然界會對我們實施報復[3]。同樣,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善待環境,環境亦善待我們;污染環境,環境亦會無情地報復。這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4]
習近平曾說,要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為此,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進程中,要分兩個階段實現目標:從2020年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我國將實現高度的生態文明,天藍、地綠、水清的優美生態環境成為普遍常態,開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境界,建成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習近平的生態文明思想把現在與未來緊密聯系在一起。過去的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但是尋求經濟發展犧牲環境的模式已經使我們在當代付出了代價;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接近甚至達到上限,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清澈水質、清潔環境等生態產品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回望歷史教訓,對于雄安新區建設、海南島開發、內蒙古草原保護、新疆卡山自然保護區和青海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建設,他都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這個千年大計的要求。中華民族若想永續發展,必須有高度的代內憂患和代際憂患意識,把二者相結合,不僅實現可持續發展,更應永續發展。
(三)重點和非重點
習近平根據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和歷史任務,根據生態文明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特殊地位和重大價值,提出我們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社會建設中,處理好生態保護與經濟建設的關系是關鍵。習近平曾指出,生態環境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保護生態環境亦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便是發展生產力,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5]
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不是此消彼長、互相對抗的狀態,而是內在的辯證統一。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之一。要注重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和諧并進,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經濟發展提供空間,增強發展動力。同時,經濟的發展為生態保護提供技術支持,改變人們的生態消費觀,促進形成綠色環保產業,構建社會主義生態發展體系。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47頁。
[2]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9頁。
[4]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的答問》。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