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娜
摘要:建盞在宋代極為興盛,這與宋代理學思潮、禪宗思想有著莫大的關系,其衰落與當時的飲茶方式、文化藝術密切相關。自上世紀80年代建窯燒制技藝得到恢復后,福建的建盞行業在短短三十余年的時間內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是也出現整個行業的發展過于追隨市場、缺少明確的發展方向與規劃、原產地缺乏保護等一系列問題。
關鍵詞:建盞;發展現狀;市場混亂;創新;傳承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7-0119-01
一、建盞技藝的發展現狀
1978年,由廈門大學引頭成立研究小組,劉常勝為研究小組組長,小組成員有葉禮忠、孫建興等人,開始啟動對宋代建盞燒制技藝的研究。1982年,研究小組燒制出與宋代相近的兔毫盞,此后又成功破解了宋代建盞中的兔毫盞、油滴盞的燒制技術,但是由于此技術涉及國家機密,研究小組解散。建盞真正興起是2008年,2009年“建窯建盞燒制技藝”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市場復燃,但多數以娛樂者為多。2012年開始有人大量采購,政府開始介入產業鏈,發展迅猛,達到30家之多,到目前己形成了建盞產業一條街,有十萬多人在從事這個行業。
建盞技藝的復興得始于仿古,現代陶瓷科技的發展,使建盞燒制的成功率大大提高,經過近三十余年的技術探索實驗,建盞在釉色上突破了單一的黑色的局限,部分古代建盞異毫釉的工藝也已經被掌握,如黑釉金彩、木葉盞、銀兔毫、金兔毫等。加之現代控溫技術下的龍窯柴燒工藝的加入,建盞燒制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出現了許多新的肌理,晶體效果更是炫目多彩。
二、建盞發展存在的問題
建盞是鈞窯的前身,其紋樣推崇天然雕飾,因其燒制原料和工藝的特殊性,工匠無法控制、隨機變化,精品更是萬里挑一。宋代建盞在經過了數百年的歷史沉寂之后,如今其用料、造型、釉色等元素都有所改變,與傳統聯系的同時,不斷在傳統與現代問搖擺,都顯現出當代器物設計的困境。
1.市場無序競爭。當代建盞民間手工藝者發展大致出現兩個主要方向:一是致力于發展宋代建盞形制,不斷研究、實驗,目標在其領域達到巔峰。二是不斷創新,嘗試多種方法的器型、釉色的改變,吸引市場消費。這種趨向從短期看,能迅速提升行業的技術水準,滿足了一部分小眾、高端群體的需求;而從長遠看,沒有突破古代建盞的固有模式,兩者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建盞燒制技藝的復興原因,一方面是國家對非遺的重視,另一方面是當代收藏熱帶動的“仿古”熱潮。民間手工藝者技藝的傳承主要的方式是口耳相傳,由于建盞在時間上的不連續性,導致非遺手工技藝傳承人具有不確定性,并且建盞燒制技藝一部分是恢復宋代建盞的形制,雖然燒制的紋樣具有偶然性,但是在造型還是釉色,都有不同程度的相似,尚無很明晰的界線來判定這種不確定,這就導致了市場的無序競爭。
2.創新方法不力。由于當代人審美方式的變化,傳統建盞已不能滿足市場需要,建盞在不斷創新,就其設計元素而言,比如在其釉色與斑紋上開發了茶末、豹紋等多種紋樣,都是今人匠心獨運之處。但是,部分人在燒制建盞的專用釉中加入德化瓷釉,或其他白瓷燒制的成分,在這種情況下,德化等地區的瓷器也可以利用建盞的燒制技藝燒制器具,這樣會導致市場混亂,原產地遭到破壞,不利于傳統工藝發展。所以用德化釉等為迎合市場來創新發展建盞的方式并不能走的長遠。如果一味追隨市場,很難帶動消費市場的持續發展。高端市場強調“物以稀為貴”,如果沒有精品,也很難激發高端收藏市場的消費熱情。消費者追求差異性消費,品牌的打造,有利于突出與其他諸如白瓷、青瓷的不同,而品牌具有識別性,可以利用視覺形象系統的表現手段,使大眾重新認識建盞的現代價值,產生品牌效應,從而使建盞文化發展的土壤復蘇,更好地融入當代社會。
3.傳統手工技藝傳承不足。宋代建盞造型設計美觀,宋代的一口龍窯,能燒上萬個建盞,但是巧奪天工的精品寥寥無幾,傳統建盞生產是依靠手工完成的,而當代建盞生產中,為降低成本,滿足市場需求,不少企業會采用模壓工藝來提高生產效率,甚至直接購買現成的陶坯與配制好的釉料,簡化生產流程。這種做法直接的影響到傳統建盞手工技藝的完整傳承。太多“同質化”的產品涌入市場,必然會引發價格戰,最終將稀釋高端產品的市場價值,無助于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而手工藝品的生產向來重視質感手感等,需要制作者對產品的每一個細節仔細打磨,并且一個器物的造物精神與審美格局,需在設計和制作的過程中注入匠人手工造物的情感。因此從長遠看,手工技藝上的傳承不足必然會削弱建陽建盞產業的創新能力。
三、結語
雖然建盞市場存在很多問題,也不是短期內靠單一的方法和政策扶持能解決,但為適應現代社會的非遺產品發展,充分挖掘閩越建盞文化的歷史資源,對品牌發展仍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