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敏
摘要:在農村工作中,文化建設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尤其是在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新形勢下,農村文化建設如何能夠有效建設與發展,更加值得我們關注。本文對新時期下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從而提出解決對策,以期望能夠促進農村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新時期;農村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24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7-0219-01
一、新時期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文化基礎實施,思想認識不到位
我國農民群眾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其文化生活也逐漸多元化,但是對應的文化基礎設施卻不足,難以滿足農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追求。另外,對農村文化發展重要性思想認識不足,從而制約了農村文化建設的開展。一些農村地區條件較好,政府為之會投入一些遠程教育設施等等,有利于提升農村信息化水平。但是客觀來講,大部分農民并不會操作這些設備,所以這類資源形同虛設,進而影響到廣大農民群眾對文化建設的熱情,不會主動去接受一些新的事物,從而阻礙文化建設。
(二)與農村文化建設有關的人才不足
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文化人才的缺乏,大部分負責這個工作的人才都是兼職,加之待遇福利等等方面的限制,其積極性不高,進而導致農村文化建設無法有序開展。農村文化建設服務對象是人,而工作有序開展也在于人,如果沒有一支專業的團隊,那么農村文化建設就很難開展。目前,負責農村文化建設的人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年齡較大、專業能力不高,尤其是文化編導、文化藝術創作、民俗文化傳承等等人才也十分緊缺,加之缺乏相關的資金支持,一些培訓活動難以開展。沒有優秀團隊就沒有優秀的文化活動,而單一的文化活動則會影響到農民群眾的參與性。
(三)教育水平相對比較落后
城鄉固有的二元結構導致文化資源配置不均衡。加之,部分農民的思想觀念還比較保守,甚至部分農民群眾認為讀書沒有太大的用處,在教育費用支出上比較少,對于子女升學方面的關注度不夠高。即使在當下也有很多農村青年沒有完成義務教育就早早外出打工。還有一部分有文化造詣的人,卻逐漸往城市遷移,各種原因導致了農村文化建設失去活力。
二、新時期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高度重視農村文化建設
文化是提升人們道德素質的基礎所在,更是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的“軟實力”,一個地方越有文化、越有特色,其生活質量、幸福指數便會越高。在扶貧工作全面開展的今天,文化扶貧同樣也非常重要,應該與經濟建設齊名。因此,各級政府必須高度重視農村文化建設,結合地方實際情況加強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與建設,從而為農民群眾參與各種文化活動提供必要的平臺。同時,采取有效的措施,例如,通過宣傳,激發農民群眾學習文化與技術的積極性,有利于加強他們的素質素養。另外,可以與社會文化組織加強合作,在農村地區建立良好的文化環境,讓更多農民群眾能夠得到文化的熏陶,從而積極參與到文化建設中來。
(二)加強文化人才隊伍的建設
目前,部分地區比較注重文化下鄉活動,雖然受到很多農民群眾的肯定,但是這類“單向傳播”的方式所產生的影響力是很有限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便無法滿足農民對文化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倘若要解決這個問題,則必須從農村地區入手,從而培育以及造就一批文化能人,只要農民群眾周圍這樣的文化能力越來越多,那么必然會產生一定的示范效應與影響力,從而激發農民群眾自辦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對于人才培養,需要由政府予以一定的支持,可以制定相關政策,將農村文化建設納入到新農村建設體系之中,對文化事業經費進行明確與撥付,并安排專人進行負責,經費可用于文化人才培養、文化活動開展、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等等,從而打造出一支綜合素質較高的農村文化建設隊伍,推動農村文化建設。
(三)最大限度的利用現有的文化資源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以及文化自信的提出,民俗傳統、鄉愁記憶更是引發熱潮,農耕文化、地方民俗等等得到更多人的關注,而這些資源將是推動農村文化建設的關鍵。因此,我們要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利用現有的資源,主動積極探索,學習其他地方的先進經驗,從而將農村文化建設各項工作有效落實。例如,可以加強宣傳傳統文化,在重大節日開展文化活動,讓更多人了解傳統文化、重大節日、地方民俗背后的文化底蘊,從而逐漸認識到文化的現實意義。只要農民群眾開始主動積極去接觸文化、探索文化,那么文化建設必然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結語
綜上所述,新時期農村文化建設并不是某一項活動開展或者某一方面的發展,而是對農村整體文化進行建設,讓農村文化能夠滲透到農村各個角落,從而提升農民群眾的綜合素質,為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