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霄燁
摘要:在新課改實施后,教學更加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模式。音樂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極強的學科,也是一門多元化學科,對學前教育能夠提供多維度的幫助,因此,本文對學前教育音樂課程多維內涵的構建做簡要分析。
關鍵詞:學前教育;音樂課程;多維;構建
中圖分類號:Gb52;J6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4-0223-01
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治性情的熔爐,音樂可以改善人的性情,音樂可以帶走人的寂寞,不同的音樂所帶來的意境可以使聽者忘了所有,只在乎的是音樂本身的享受。音樂凸顯了人性本質里的善良,對愛的向往,對社會的理解,對人與人之間最真誠的感覺。
一、音樂的作用
當工作一天身心疲憊的回到家中,放上一首輕柔的歌曲,煮一杯濃濃的咖啡,坐在那里,慢慢的品嘗,靜靜的聆聽,忘記吵雜的世界,遠離快節(jié)奏的生活,思緒隨著音樂被帶向遠方……
音樂作為一門能夠反映人類現(xiàn)實生活情感的藝術,也是人們精神與感情的寄托。好的音樂可以提高人的審美水平,凈化人們的心靈,,也能帶來聽覺與視覺上的享受,讓人賞心悅目。通過音樂也能抒發(fā)我們內心的感情,緩解壓力,帶來好心情。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音樂其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在不同時期,音樂所表現(xiàn)的文化也截然不同。在當今世界,文化軟實力的競爭也日益緊張,音樂便首當其沖,音樂可以體現(xiàn)一個區(qū)域、一個國家乃至整個民族的文化特色與民族精神。
二、學前教育音樂課程多維內涵構建的理論基礎
(一)體現(xiàn)學生為主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對學生的教育以素質教育為主,這就對教學方式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在素質教育中,要把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中心,表現(xiàn)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多方面發(fā)展。也要尊重學生群體的差異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充分發(fā)揮每個學生的作用,滿足社會各個方面發(fā)展的需求。對于學前教育這門專業(yè)的學生來講,未來很大幾率從事的就是幼兒教育的工作崗位,在新課改的大環(huán)境下,對學前教育的音樂課程中,既要滿足學生自身的需求,也要符合課程教育的需求,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積極創(chuàng)新。要建立以學生為主的教學體系,培養(yǎng)學生自覺學習的習慣。
(二)體現(xiàn)專業(yè)特點
學前教育中的音樂課程與音樂專業(yè)的課程在教學上有著較大的差別,學前教育中的音樂課程主要針對的是幼兒發(fā)展所需的音樂活動,而音樂專業(yè)教育則是更高等級的音樂教育。在學前教育音樂課程中,既要滿足專業(yè)實際需求,又要注重實際與需求的有效結合。豐富、完善知識框架,要充分體現(xiàn)教學者的專業(yè)性,讓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實用,引導學生讓學生知道學習音樂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的音樂觀念。
(三)協(xié)調發(fā)展的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一切與音樂相關的活動或現(xiàn)象都可以作為音樂教育的方法,既要保證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學到基本的音樂理論,也要保證學生的實踐操作,充分發(fā)揮顯性課程與隱形課程的作用,讓學生通過日常生活與學習結合起來,豐富教學方式方法,達到多角度教學的目的,使學前教育音樂課程多維度內涵得到完善。
三、現(xiàn)階段學前教育音樂課程中存在的問題
當今學前教育中的音樂課程教學模式受歐洲音樂論影響較深,以鋼琴、吉他、聲樂等課程為主,以音樂鑒賞等課程為輔,由此組成音樂課程的基本框架,在這個框架下,音樂技術可以得到明顯提升,但文化卻丟失殆盡。
(一)學前教育音樂課程定位不準確
在音樂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鋼琴、小提琴、聲樂等課程皆被定性為專業(yè)技能課程,于是老師在音樂教課中過分強調鋼琴、小提琴等樂器演奏技巧與聲樂的演唱技巧,忽視了人文因素的存在,造成了重技能,丟文化的現(xiàn)象。
在某學前教育專業(yè)《聲樂教學大綱》這門課程中,“課程的性質、目的、任務”是這樣描述的“本課是學前教育專業(yè)必修課之一,是專業(yè)技能課,課程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初步掌握聲樂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讓學生懂得一般歌唱知識,學會基本的歌唱技能”。在幼兒教育階段,掌握技能并不是第一要素,而是素質培養(yǎng)才是關鍵,缺少文化的課程,就使得教學失去了意義。學前教育專業(yè)過分針對專業(yè)技能,缺少文化教育,不利于幼兒教育的發(fā)展。音樂技巧固然重要,但對于幼兒教育來說,更加重要的是音樂文化與音樂思維。
(二)學前教育音樂課程缺少民族元素
近些年來,學前教育的目標太過于多元化,幼兒的道德教育、審美教育、文化教育、思維模式等方面接踵而來,但卻忽視了最根本的教育,那就是民族文化教育。音樂課程也是,過多的把精力投在弘揚道德、提升審美的方向,卻不能把教學精力集中在民族文化或民族音樂上。鋼琴、小提琴這些西洋樂器越來越多的進入音樂教育的課程中,而民族樂器,如二胡、嗩吶漸漸消亡。
以《鋼琴基礎教程》這門選用率較高的教材來說,其第一冊音樂作品共計為八十三首,具有民族風或民族元素的占三十二首,占有率不到百分之四十,而第二冊音樂作品共計五十三首,具有民族風或民族元素的占十六首,占有率僅為百分之三十,呈下降趨勢。從以上這些數(shù)據也能夠看的出來,民族音樂元素在如今音樂教育課程中的地位,略顯尷尬。
四、學前教育音樂課程多維內涵的構建
音樂課程多維內涵指的是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多元化的將音樂與文化糅合在一起。音樂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塑造出來一個音樂大師,而是品格高尚、文化內涵豐富的人。因此,想要提高幼兒的音樂教育,就要充分結合本國國情以及民族文化,構建一個多元化的學前教育音樂體系,不斷吸取世界各地音樂文化的積極因素,與民族文化糅合在一起,才能實現(xiàn)民族音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一)加強民族音樂文化的教育
每個民族所孕育出來的文化都是獨一無二的,也是整個民族的珍貴財富,每一首民族歌謠都有一定民族文化作為背景。
因此,在學前教育音樂課程中,要加強民族音樂文化的教育,通過民族特色的歌謠,讓幼兒在學習音樂的同時,也了解著民族文化,增強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通過音樂也了解到了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關系,也對培養(yǎng)幼兒養(yǎng)成尊重他人或他人文化的良好習慣,這同樣也是道德教育的體現(xiàn)。
(二)積極學習外來文化的精髓
每個民族文化都需要不斷的發(fā)展,才能符合時代的需求。世界全球化趨勢不可擋,經濟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音樂教育也擺脫不了全球化的浪潮,音樂教育想要發(fā)展就必須借助這個機會,將世界多元化音樂形式與本族文化有效結合起來,對于世界音樂的多樣性,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保留符合民族特性的方面,這樣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不被淘汰。
(三)網絡時代的幫助
互聯(lián)網的到來,計算機的普及,也給人們帶來了電子音樂這個新的音樂形式,同時,互聯(lián)網對音樂教育也是一股積極因素。通過網絡平臺,將學前音樂教育融入到信息化中,提升幼兒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幼兒感受音樂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學前教育的質量。
(四)增強對音樂文化的認知
通過學前教育音樂課程構建的多維化體系,可以將音樂文化通過教學與實踐的方式來實現(xiàn)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對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yǎng)以及提升審美能力,都有著積極因素,定期開展校園音樂文化,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課余活動,也能讓學生得到對音樂的實踐,增強對音樂文化的認知。
五、結語
總的來說,學前教育音樂課程多維內涵的構建要緊跟時代的潮流,要積極引入世界優(yōu)秀音樂文化,同時也要注重民族音樂文化的教育,不僅要保證學生能夠熟練掌握音樂技能,也要對音樂文化有著深入了解。保證學前音樂教育的本真,才能實現(xiàn)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