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當下新媒體與互聯網終端的快速發展,信息傳播呈現出極高的時效性。各色APP平臺中的口水音樂、語言段子等表演野蠻生長。娛樂化、快餐化的特點,使得部分青年亂花迷眼而流連忘返。這種普通社會娛樂消費現象,漸漸在高校青年學生中也初見端倪,究竟是學校的嚴肅音樂陣地失守,還是商業音樂已攻城略地泛濫成災,背后的審美趣味問題引人深思。
【關鍵詞】高等教育;音樂鑒賞;審美趣味;導向作用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日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文件公示,我們已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我國即將由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進入普及化階段,音樂鑒賞課作為高校主要的審美教育課程,是美育的重要載體,也是引導學生建立高尚審美情操的主要途徑。
一、高校音樂鑒賞課的本質是美育
春秋時期的高等教育課程開設有“六藝”,內容為“禮、樂、射、御、書、數”,“樂”在第二位,是很重要的。孔子常常彈琴、唱歌、擊磬,帶著弟子周游列國仍然“弦歌不絕”,他認為“移風易俗,莫善于樂”,是對音樂美育功能的極大肯定。
現當代的高等教育開設的音樂鑒賞課,也同樣精彩繽紛。隨著整個社會的發展進步,廣大青年學生對音樂鑒賞的需求也在不斷發展和提升,特別是高校的音樂教育工作。以音樂鑒賞課為例,主要目的便是使學生能了解樂器的材料構造與發聲原理、樂曲的創作背景及情感表達,掌握其中蘊含的音樂知識,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音樂鑒賞課在高校音樂教學中有著明確的地位和作用,鑒賞處于理性與感性之間。審美教育可以同時兼顧理性與感性,有效帶領學生從“走近”作品到“走進”作品,通過聆聽悠揚的音樂旋律,解讀作者作品背后的動人故事,真實地滋潤情感、陶冶情操,引導青年學生走向真善美。
音樂所包含的獨特美感,具有很豐富的欣賞價值和品鑒意義。構成音樂的各種要素表現了豐富的內在情感,共同構建了獨具風格的形式美,并將深刻情感內涵蘊藏于音樂作品,這些是需要鑒賞解讀才能夠實現品味詮釋。學生要深刻地領會音樂之美,就必須調動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情感經驗來感受音樂的情感內涵。從這一表述可以看出,音樂鑒賞的價值在于美的歷程和美的感受,音樂藝術內在的情感性在無形中給予學生更加豐富的藝術體驗,這種感受是其他藝術形式所無法給予的。
例如中國古典音樂鑒賞中,對古琴曲《高山流水》進行欣賞時,可以把伯牙和子期志趣相投互為知音的故事分享給同學們,知道了這些才會有興趣,然后再教給學生們如何解讀工尺譜,在掌握節奏、旋律、和聲等基本音樂知識。這樣在進行賞析時,學生就會按照前期的知識引導,在曲中看到鐘子期和俞伯牙合奏時“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畫面,欣賞結束還要及時總結提煉,把知音難覓友誼高潔的內涵分享給學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其路漫漫,上下求索。告訴青年們要珍惜光陰,執節奮發,莫負光華徒傷悲。
音樂鑒賞課隸屬藝術學科,教學中要有一定的能動性。要求教師能夠根據學情而發散,根據氣氛而拓展,根據需求而補充,根據狀態而升華。把握好學生對音樂情感的認知規律,做好音樂藝術的美育效能。在適合的章節或作品,甚至可以改變傳統音樂鑒賞課的教學形式,在明確的教學目標指向下,可以實施由學生的鑒賞與學習、演奏相結合,甚至一定程度上的獨立創作,不偏離美育初衷的前提下,使學生獲得身心愉悅的音樂體驗,獲得高質量的審美趣味導向。
二、新興的音樂APP媒體與受眾審美趣味
如今越來越多的新媒體平臺熱衷于同質化傳播流行音樂,將其推入熱門的短視頻平臺去俘獲大量的用戶青睞。從音樂推廣的效果來看,部分視頻應用用戶眾多,例如抖音、快手、斗魚等視頻類APP應用。內容涉及顏值、動物、親情、創意等;形式多用草根主角、生活素材、趣味道具、大眾特效、簡單主題、配曲同質、泛娛樂化等;迎合了大部分受眾的崇尚外在美、渴望表達自我、富有好奇心、尋求歸屬感等心理特征。凡此種種,窺而析之可見,短視頻娛樂是全民參與的產物,激發了全民拍攝的熱情,滿足了用戶自我表達的訴求,從而使其在自娛自樂中主動或被動地卷入了音樂的傳播中。當“刷視頻”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活動,“拍視頻”成了全民參與音樂傳播的新方式時,流媒體音樂App也開始入局短視頻風潮。
當然,新媒體不能只是迎合受眾、追求用戶數和使用率,更應根據用戶的心理特征,引導其走出審美認知的過渡區。在商業利益面前,這種考量變得無足輕重,僅以其音樂或視頻類別區分出兩面性。一方面這些APP以快速反饋的消遣娛樂形式,占領更多受眾的移動終端和閑余時間,給部分用戶帶來無腦式的哈哈一樂,較長時間浸淫在搞笑視頻或動感嗨曲等口水音樂中,可視為拉低了觀者的審美趣味;另一方面它也傳播分享了部分實用的生活技能技巧,改善了傳統的知識傳播與學習體驗。然而對于用戶中的青年學生而言,前者居多。
三、改善音樂鑒賞實施美育引導
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發現信息傳播速度的變革,讓生活的方方面面換了顏色。相對于傳統的、嚴肅的通知公文,大眾會更喜歡輕松賣萌的宣傳方式,小視頻APP中交通、公安等行政部門,經常會采用網絡時新段子來發布安全教育、交通規范等宣傳作品。這些作品風格新穎、生動幽默,不僅易于傳播,也更容易被年輕人接受。
從這一點來看,對于傳統的音樂鑒賞課則同樣如此。能不能換方式來走近學生呢?可以學習新媒體的反饋機制,不要用“之乎者也”的傳統教條來壓制年輕人的愛美的天性和好奇心,如能改善高校課堂的體驗與參與形式,或許可以讓鑒賞課改旗易幟事半功倍。嘗試著做好優質音樂鑒賞課的公眾號,讓學生有選擇地觀看查閱音樂資料,根據用戶喜好推薦推送優秀音樂作品,把握適度且有意識地引入具有正能量的清新流行音樂,積極引導高校青年學生的美學修養和審美趣味,拓展青年的涵養境界和格局視野。
夫子云:“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音樂鑒賞是指聆聽者通過聽覺去感受音樂,從中獲得藝術美的感受,得到精神的愉悅和認知的滿足。隨著時代的進步,音樂的創作類型愈加多樣化、構成要素愈發多元化、傳播途徑愈來愈全民化,這也讓鑒賞音樂成為大眾文化生活中的“陽光空氣和水”。音樂的娛樂功能和教育作用早已被證實并認可。現在的音樂鑒賞不僅是高校學生的一門必須課,更是全體青年人生藝術修養課程中的一部分。通過音樂鑒賞課程的學習,不僅能較為系統地了解和掌握音樂欣賞的相關知識,提高音樂審美品位。青年們能在音樂鑒賞的過程中,廣泛接觸各類音樂作品,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增長音樂知識,開闊藝術視野,提高藝術修養。
四、結語
音樂鑒賞涉及風格類型多樣。民族民間音樂像是農耕文化的顯現,古典音樂則是蒸汽工業文化的結晶,流行音樂正是電氣和信息文化在音樂領域中的發展。流行音樂得到了眾多人的歡迎,也就難免被各種APP應用、視頻媒體、社會力量、尤其是商業團體所利用,由此造成的部分音樂作品的審美疲勞、過度消費也在所難免,這也正說明開展音樂鑒賞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音樂和其他文化形式一樣,在傳播過程中充斥著過度包裝和虛假宣傳,作為社會高素質人才的青年學生,不能隨波逐流,不能播什么聽什么,不能傳什么唱什么,應考慮這些音樂是否能夠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提升自己的審美趣味和文化素養、滋養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
參考文獻
[1]劉宇乾,隋欣.談當下基礎教育中的古典音樂[J].藝術教育,2015(2).
[2]解金鵬,鄧永芳.從受歡迎短視頻看當代年輕人心理特征[J].教育傳媒研究,2019(2).
[3]張燚.大學流行音樂鑒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8):4.
[4]殷瑰姣.從流行音樂的商品化淺析“商業音樂管理”的現狀[J].音樂創作,2013(10).
作者簡介:劉宇乾,鄭州科技學院音樂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