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筆跡鑒定中會遇到需對復制件檢材進行檢驗的情形。復制件檢材存在現實風險,在檢驗過程中要注意防范控制各種風險。
關鍵詞:復制件檢材;筆跡鑒定;鑒定風險;風險防范
中圖分類號:D918.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7-0168-01
作者簡介:龍勉(1972-),男,湖北武漢人,武漢鐵路公安處刑事技術支隊,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現場勘驗和文件檢驗研究。
筆跡鑒定中,一般都要求提供檢材原件,但在實際檢案工作中往往會遇到原件滅失或無法提供,又因案件偵查需要,需對復制件檢材進行檢驗情形。復制件檢材不同于原件,在檢驗過程中更加要注意防范各種風險。
(一)筆跡檢驗本身比較復雜,容易造成問題鑒定,引發風險。由特征總和構成的筆跡的總體特殊性,是筆跡檢驗的鑒別依據,但特征總和是個十分模糊的概念,到底需要多少特征的總和才能構成筆跡的總體特殊,并沒有絕對的數量規定[1]。筆跡檢驗中對筆跡特征價值高低的認定還沒有統一標準,不同的筆跡鑒定專家存在不同觀點,一個特征點就能認定等觀點也常在業內津津樂道,能否從檢材(包括復制件檢材)中正確提煉出書寫人固有的書寫習慣特征受從業經驗、業務技能的影響很大。筆跡檢驗中準確提取筆跡特征,綜合評斷符合點和差異點形成原因,具體操作難度較大,易造成結論性錯誤等問題鑒定,引發風險的概率大。
(二)復制件檢材檢驗的可行性標準不明晰,容易造成問題鑒定,引發風險。公安部物證鑒定中心有關文件檢驗方法均提出,對檢材筆跡不是直接書寫的,鑒定結論表述為不是直接書寫形成的,這種意見顯然不能完全滿足偵查辦案現實需要。2016年行標《法庭科學正常筆跡檢驗技術規程》提出,對不是直接書寫形成的檢材應分析檢材形成的復制方式、復制是否清晰,筆跡特征是否反映充分,檢材的復制方式是否對其筆跡的本質特征造成影響,這種表述對復制文件檢材提出了檢驗的可能。2017年行標《法庭科學摹仿筆跡檢驗技術規程》提出,對檢材不是直接書寫形成的選取特征后制作特征表,直接表述不是書寫形成。目前,現有行業標準只對正常筆跡的復制件提出了進一步檢驗的可能,其他復制件均不予受理。筆者認為不能一概而論,需視具體檢材和案情而定。
(三)復制新手段不斷涌現,給檢驗識別增加難度,容易引發風險。當前計算機圖像處理軟件功能強大,修圖、復制粘貼后打印再復印等手段給復制檢材的認識增加了難度。采用數字化手寫技術形成的電子簽名已在某些領域廣泛應用,電子簽名筆跡的真實性和關聯性產生爭議,勢必需要通過司法鑒定解決[2],這也將是我們可能面對的問題。2018年6月,某辦案單位來本鑒定機構,要求對電子簽名進行鑒定。該檢材是用相機對銀行電腦顯示器中的電子簽名進行拍照的復制件,雖然照片清晰,但因電子簽名筆跡形成的過程、表現的形態等都與傳統的手寫簽名存在差異,對它的檢驗方案尚停留在研究階段,我們未予受理。受此啟發,如若是電子簽名打印后再復印的復制檢材,則需仔細分辨。新近出現的寫字機器人,能摹仿書寫,如若仿寫再復印,這類復制檢材又將是我們可能會遇到的新課題。復制新手段的不斷涌現,給檢驗識別增加新難度,盲目受案,風險隱患大。
(四)少量字或簽名筆跡復制件,筆跡特征辨晰難度大,風險隱患更大。如遇此類筆跡復制件,更需謹慎。簽名筆跡真偽的識別本身是文檢的難題[3],檢驗中關注重點是連筆特征、筆力、筆痕和起收筆動作等特征,本身筆力等信息只能靠鑒定人感知,難以量化,如若是復制件,更是難以辨晰,風險陡增。
(一)強化風險意識教育
通過資質認定的鑒定機構要將質量管理體系文件中風險評估和預防措施作為宣貫重點,強化風險意識教育,要使鑒定人認識到鑒定風險的廣泛性和潛在危險性,要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嚴格執行有關法律法規。要做好源頭卡控,每起鑒定受理前,鑒定人對受理后可能產生的風險大小和防范措施應作一個基本評估和判斷。
(二)嚴格作業標準,加強質量控制,提高檢驗鑒定能力水平
完成資質認定的機構要嚴格執行質量體系文件,加強業務培訓,定期參加能力驗證,嚴格執行受案、事項確認、檢驗、物證流轉、審批等程序環節,嚴格依照相關標準方法、技術規程操作。鑒定人員要不斷加強專業技能學習,更加關注和研究復制制假方式隨著科技發展而出現的新手段,保持能力水平。
(三)關注案情,預判風險,謹慎受案,確保零風險
筆跡檢驗受案中,遇檢材為復制件的,更要引起足夠重視,注意風險防范。一是要詳細了解案情,掌握可能的涉嫌范圍,考慮可能的復制方式;二是認真分析復制件筆跡,特別注意復制方式對書寫特征的影響;三是對辦案委托單位的要求,可靈活處理,如對條件具備的部分認定,出具傾向性意見,進一步補充同期樣本、相應樣本等。
[ 參 考 文 獻 ]
[1]涂麗云.文件檢驗學[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8.49.
[2]陳維娜.電子簽名筆跡量化檢驗的可行性探究[J].刑事技術,2018(4):323-324.
[3]周云玲,胡愛華.目前文件檢驗工作中面臨的難點問題[J].刑事技術,2007(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