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小芳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騰飛,國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隨之而來的是國民膳食結構的變化。雖然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是由于膳食結構不合理,國民營養狀況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過多攝入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導致營養過剩,中小學生中肥胖的比例逐年上升;由于營養不良,呆小癥、貧血、佝僂病等疾病的患病率居高不下。中小學生正處于身體發育和智力發育的重要時期,如果營養狀況出現問題,將會對他們的一生產生不良影響。
隨著經濟發展,中小學生營養水平不斷改善,但是由于大多數人營養知識缺乏,體育鍛煉不足,中小學生的營養狀況與合理、科學的狀態存在較大的差距,并且隨著地區、年齡、性別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區別。
1.心理因素
健康、合理的飲食不僅對生理健康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還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并且,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現階段,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存在著較大的問題。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中小學生承受著考試的壓力、課業的負擔,不斷增長的自我意識與來自家庭與社會的期望產生了矛盾。這也是中小學生出現“厭食癥”的主要心理原因。另外,一些學生由于心理負擔大而養成了暴飲暴食的習慣。據研究,情緒的好壞與體重存在很大關聯,長期擁有壓抑情緒的學生更有可能患上肥胖癥。
此外,一部分青春期的女生為滿足大眾審美,過于追求纖瘦體型,采用節食等不健康的減肥方法,導致營養攝入不足;而對于男生來說,由于新陳代謝較快,食欲較好,因此過多地攝入牛奶、雞蛋等高熱量食物。
2.家庭因素
家長的飲食習慣會直接對學生的飲食習慣造成深刻的影響。據調查,雖然相較于前一段時間,我國中小學生的早餐進食情況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有一部分學生依然不能保證每天吃早餐。特別是在一些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不良飲食習慣的比例更高,因為在經濟較發達地區,父母通常會為了工作而忽視健康飲食。
在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學生的營養問題大多不是營養攝入不夠,而是父母缺乏科學的營養知識,導致青少年每天攝入的食物營養結構不合理。中小學生正在長身體,需要大量的營養補充,再加上新陳代謝較快,因此父母往往一味地給孩子補充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而忽視了膳食均衡,導致中小學生肥胖率的攀升。
3.飲食習慣
部分學生沒有保持健康飲食習慣的意識,以至于養成了挑食、厭食、愛吃零食等不良習慣。這些學生每日飲食比例不當,早餐不吃,午餐簡單,晚餐豐盛,并且容易養成邊吃東西邊看電視的習慣。據研究,人在看電視時大腦注意力不集中,接收不到已經吃飽的信息,因此邊看電視邊吃飯的習慣會導致攝入過量食物,影響健康。據調查顯示,兒童肥胖率跟看電視的時間成正比,即每增加一個小時的看電視時間,就會增加15%的肥胖率。除此之外,城市中的青少年飲食結構中往往葷菜、細糧、零食占有過多比重,這些不良的飲食習慣導致城市中小學生更容易肥胖。
4.體力活動
我國青少年的生活方式與運動習慣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也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城市中小學生不像農村中小學生那樣需要做很多家務,加上缺乏有意識的鍛煉,城市中小學生體力活動的量普遍不達標。運動對于人們尤其是青少年來說具有極大的益處,能強身健體、控制體重、磨煉意志。而現在的學生大多把空閑時間花在看電視、上網、打游戲等娛樂活動上。
我國中小學生的營養狀況不是由單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筆者通過對這些因素的分析,提出了以下建議:
1.政府應當提高對農村中小學生營養狀況的重視,在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加大對中小學生的營養補貼,提高農村學生的膳食質量。
2.學校和社會增強對營養、健康知識的宣傳,對家長及學生進行指導,監督學生的膳食結構,加強學校的食品衛生管理工作。
3.糾正學生的不良飲食習慣,讓學生有膳食結構的意識,促進學生健康飲食習慣的養成。
4.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并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審美觀,促進身心健康成長。
5.教育部門與各級政府應當齊心協力,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讓學生有更多時間進行體育鍛煉。
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