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媛 孫林
學習新課程,走進新課程。《語文課程標準》為小學語文教學的整體改革指明了新的航向,也引領我們提升了語文作業設計理念。“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要求我們在作業設計時更加關注其人文內涵;而“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又要求我們對語文作業的重要性,在認識上做出新的定位,使作業“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承擔著“掌握運用語文規律”的角色;“積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又幫我們打開了作業設計更為開闊的思路……我們認為新課程下的小學語文作業可以從這幾方面著手設計。
有時候我們會碰到這樣的情形,明明自己把作業要求講的很清楚了,可是學生交的作業還是不知所云,亂七八糟。究其原因,那是因為作業缺乏自主性,學生并不明確作業的目的,因而讓學生知道“我為什么要做作業”“我能完成什么作業”是讓他們有效地完成作業的關鍵。上完一節課,教師與其硬性規定學生應該完成哪些作業,還不如放手引導學生自己總結本節課所學的技能,想想自己能完成課后習題或練習冊中的哪些題目。讓學生找相應的練習,為自己設計作業、布置作業,做作業的主人,不做作業的奴隸。
如教完《青蛙賣泥塘》這篇課文,同學們還沉浸在這個故事的時候,可不失時機地問:“你覺得我們可以為《青蛙賣泥塘》這篇課文設計什么作業呢?”同學們興致高昂,有的說續寫故事,有的說分角色朗讀表演……而學生在完成自編的作業時不僅興趣濃厚,作業質量也比老師布置的時候要高得多,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教學理念。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當我們在語文課上通過種種途徑讓學生感覺到學習是有趣的事情之后,還應該在作業布置的過程中也讓學生感受到作業也是一件非常有趣而快樂的事,從而激發他們完成作業的積極性。當學生的智慧與趣味化的作業設計碰撞在一起,常常會產生很多閃亮的火花,讓我們為之驚嘆。
1.做一做。如學完《中國美食》和《千人糕》后,讓學生回家跟大人一起做一做,嘗一嘗喜歡吃的美食,體會勞動的快樂!
2.畫一畫。學完課文后,讓學生把所學的內容畫下來。例如,我在教學《四季》一課時,在上完課本內容后,我讓孩子們畫一畫他們最喜歡的季節,孩子們有的畫了冬天的雪景,有的畫了春天的花園,還有的畫了夏天的游泳池……他們用他們的筆畫出了他們最喜歡的季節。
3.編一編。識字是低年級學生的主要學習任務,新版部編語文教材每單元都有識字加油站,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到課外去識字,引導學生編字謎、編兒歌、編故事、編小報。我在引導學生編字謎的過程中,漸漸地發現孩子在預習課文的時候,也在想辦法,用編字謎的方法記住字。在潛移默化中,孩子們慢慢地自覺完成了這項作業。
4.讀一讀。讓孩子讀與課文相關的文章。例如,我在教學《蜘蛛開店》時,結合課文學習,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小蝌蚪吞了一塊天》。延伸閱讀,可以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孩子的延伸閱讀也可以讀些童話故事,童話故事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體裁,是現實生活中重要的語文教育資源。
5.查一查。教學《植物媽媽有辦法》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時,我們利用教材的優勢,鼓勵學生搜集實踐,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去了解還有哪些方法。
設計巧妙、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創新性作業,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另外,創新性作業起點低、層次多、答案不唯一、策略多樣化,學生容易下手,使所有的學生能夠選擇適合自己的切入點,進行思考,體驗成功。
1.演說交際類作業。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實踐活動型作業,一改傳統作業單一的紙筆功夫,強調作業在生活中、實踐中完成。注重實踐探究,強調把書本上的知識真正運用到實踐中去,達到學以致用。比如教完故事,可讓學生自編課本劇上演;教完詩歌,可讓學生搜集或自創詩歌,組織一次詩歌誦讀會;可以是演課本劇,看圖說話,課文內容的補說、續說,優秀詩歌、散文等佳作的欣賞吟誦等。這類作業可以幫助學生積淀語感,鍛煉能力,提高口語水平。
2.采集編創類作業。它可以是采集、剪貼、展評與課文有關的圖文資料,編輯主題鮮明的手抄報、黑板報,根據對課文的理解進行書法、繪畫創作,編輯個人作文集等。通過這類作業,擴大學生的信息容量,拓展學生的認知領域,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考察探究類作業。它可以是深入社會進行參觀訪談,走近大自然進行考查探究。例如在學完《找春天》一課后,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觀察實踐,尋找身邊的春天。這類作業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體驗,還能培育其探究精神,提升綜合素質。
4.生活實踐類作業。“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學生的生活總是豐富多彩的,生活提供給語文學習無窮的資源。比如每逢節假日,建議學生和父母去旅游、做家務,和同學去做一些社會調查,參加自己喜歡的興趣小組活動,堅持寫“假期生活周記”。
現代教學以人的發展為最高準則,呼喚學習者主體性的張揚,積極性、創造性能量的釋放。要求教學中不僅要注重提高學生的自我意識,更強調充分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其自我教育能力,從而逐步實現由依賴性學習向獨立性學習、由他主學習向自主學習的過渡。“自主”應當成為小學生語文家庭作業設計的重要原則。
1.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作業的內容和形式。教師考慮家庭作業時,要針對學生的差異,設計多梯級的作業,給學生留有自主選擇的空間,發揮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
2.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作業的數量和完成方法。一刀切的作業往往導致“好的學生吃不飽,差的學生吃不了”,必然加重后進學生的課業負擔。如果讓學生自己選擇作業,就可以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作業的針對性,把學業負擔停留在適當的位置上。
“教者若有心,學者必得益。”多元化設置語文作業,是一種藝術,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因時而異,因事而異,因人而異,設計有效的語文作業。讓語文作業“回味無窮”,最大限度地拓展孩子的學習空間,真正減輕孩子的課業負擔,激發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發展他們的個性,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和素質,為新課標下的語文學習增添活力,增加魅力。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