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智慧
時下,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普遍提倡對孩子的“賞識”教育,認為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并且,教育部門的文件也強調,不準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教育專家孫云曉認為: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古今中外,懲罰也一直是教育的一部分。那么教育懲罰是否必不可少?如果是,教育懲罰又該如何恰當、有效開展?
中國的教師大都對《陶行知和三顆糖的故事》不陌生。每一次讀到這一案例時,我都很感動。不是被情節感動,因為今天再用這個方法,對條件優越的孩子來說,可能沒有太大的效果,而是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智慧所折服。
陶行知先生在處理這個事件的過程中,沒有采用批評教育方法,而是采用了表揚的方式。在這三次的表揚過程中,學生自己認識到了在整個事件中所犯的錯誤,使教育懲罰升華到了一個新的教育境界。
陶行知先生的故事,讓我想起我們學校一位老師。有一次,我在巡堂中,無意發現四(4)班教室有一本特別的語文書,學生告訴我,那是葉老師的,誰忘了帶來,就可以借一借,用完了還回講臺。我聽了心里“咯噔”一下,老師們一般的做法是了解情況后,要求同桌共看一本書,對于屢教不改的,有時還叫他打電話通知家長幫忙送來,但回過來看,什么方法都比不上自己有書看有效。葉老師在細微處盡顯貼心,充滿了教育的智慧。
兩個小故事,告訴我們,懲罰要講究方法,懲罰要適度,才能讓學生在如沐春風中受到教育。下面,我集合現實案例,就有效地進行教育懲罰談談我的一些思考——
1.“罰”做小老師。對整天寫錯別字的同學,老師可以“懲罰”他做小老師,專門檢查同學們作業中的錯字。老師的目的在于教育學生改正錯別字,而學生感覺能當“小老師”,非常有成就感,師生實現雙贏。這一做法有點類似于大學者劉墉要他兒子考0分的故事,不及格容易考,但0分真不好考,結果,兒子較真了,還愣是把不會的題弄懂了,考了個0分。笑到后的是誰?劉墉,他把他兒子培養成了博士。
2.罰唱歌。有個數學老師對簡單的題目都做錯的同學懲罰唱一首歌,乍看好似是不著邊際的懲罰,但哪個學生會因為被罰而亢奮高歌?即使能高歌,也是在慚愧、自省中哼一段,因為有熟悉的聽眾啊!
3.事先把合理的懲罰后果告訴學生。如期末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復習,在規定的時間內先完成復習任務50%的同學受獎勵,剩下的50%將要受到懲罰。怎么進行呢?全班54人,分成兩半,讓后完成的27位同學獎勵前27名的同學,獎品為自己喜歡的物品。受獎的樂呵呵,被懲罰的樂呵呵,誰叫自己動作慢了一步呢?對于老師來說,學生按時完成任務就是最大的贏家。
4.表揚先進,無形中教育了后進。在教學中,我們老師一般都會用上量化的方法,如小組競賽、爭章等。很多時候,老師會給好學生加分,我覺得如果加上集體的力量會更好。那就是在加分時告訴學生:某某小組做得好,加分;某某小組因為某個同學表現不好,很可惜沒得加分,下次努力。乍看,我似乎沒有懲罰,但請相信集體的力量,一組中,總有那么幾個想贏,不用老師說,他們就會監督沒有努力的同學,無形中給這些學生壓力。但這樣還不夠,大家知道,上網玩游戲,大人小孩都非常喜歡,敖日熬夜都不覺得累,為什么呢?因為游戲反饋及時,一下就告訴你,闖關成功,晉級成功,玩的人非常有優越感,所以量化表揚也一樣,一兩周就應進行統計反饋,發喜報,告知家長,增強學生對參與活動的興趣。
5.設立光榮椅。班級有4組,每組設立一張光榮椅,讓學生把它裝飾得漂漂亮亮的,然后告訴學生規則,這一周量化的優勝者或進步最大的同學可以坐這張光榮椅。這張椅子享有特殊待遇,就是這位同學在這組里,想坐哪里就坐哪里,想跟誰坐就跟誰坐。學生開心極了,競爭得很激烈,這樣也帶動了后進生,就不需要老師懲罰了。
當然,以上所列舉的方法都是面對大部分的學生,每個班總不乏特殊學生,我認為,不應該花精力整天盯著這些學生,特別是當著全班批評,這樣反而宣揚了負能量,對其他學生也不好,更好的方式是進行個別教育。
高手在民間,老師們都是有智慧的人,學生犯錯誤的時候,往往也蘊涵著教育轉化的契機,把教育懲罰變成教育藝術,也許就能激發學生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潛能。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