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春根
最近由于要在幾個備課組中選拔一節公開課參加市級教學比賽,所以我作為科組長連續聽了四節公開課,教師們所講內容都一致——必修(3)第一單元第5課《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潮》,可以說是“同課異構”。但是,聽后總感覺有點不對勁。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四種“異常”現象:按部就班,只為完成教學任務;平均用力,“眉毛胡子一把抓”;學生學完后受到的啟發不多;教師講得累,學生聽得困。
回來后,我在思考:現在的高中歷史課堂究竟要教給學生什么?于是,我翻閱了一些專家著作,再結合自己的一些教學實踐,再三琢磨,我認為作為高中歷史教師,至少必須做到以下四點。
從2016年8月份開始,國家教育部正式確定: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建構正確的歷史認識,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必須滲透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指高中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高中歷史學科特征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主要包括核心理論(唯物史觀)、核心思維(時空觀念)、核心方法(史料實證)、核心能力(歷史解釋)、核心價值觀(家國情懷)五大要素。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若能給學生先滲透學科素養,學生對歷史會更感興趣。如學習必修(3)第一單元時,可以先給學生一個“歷史的時空觀”,把中國古代文化史用時間軸畫出來。
一位高考命歷史題專家曾撰文指出:歷史的生命之本在于它的時代性和科學性。高中歷史教育作為國民素養提升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要符合政治方向的要求,體現時代的價值取向,為現實服務。如學習完儒家思想演變歷程,可以歸納其時代氣息:“仁”以人為本,有利于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仁愛”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德治”有利于增強公民意識;“仁政”等民本思想,有利于解決“三農”問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義利觀,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大一統”思想有利于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民族團結。
對于一節課的內容要求學生牢記其主干知識,課堂上教師必須先教會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網絡體系。
眾所周知歷史學的兩項應用功能是資政與教化。歷史本是經驗性的知識,這種知識是具體的,每件史實都有不可替代和不可重復的特質,人們正是從個案的歷史事實中感知歷史存在的脈搏的。歷史人物林林總總、千姿百態,由他們主演的歷史事件具有無比的生動性和形象性。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起伏跌宕的情節,使人感同身受,所以,歷史本身就貼近社會、貼近人生。歷史學是按照時序對客觀存在的史實進行考察的學問,它向人們提供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從本末源流和因果關聯中把握事物發展的趨勢。所以,歷史和現實并不是處在相同的時代和社會環境,但又有相似、相連的共性,可以查考、發掘、推想。歷史消失的是時間,但歷史智慧長存。多少興亡盛衰,喚起人們對相似社會現象的感慨,從那些已經消失的人和事中,叩問歷史,掩卷深思。如,我們講完必修(3)第一單元第1課“孔子和老子”時,我們可以歸納孔子留給我們的智慧是:和諧、進取、德治、愛人、中庸、規范等。老子留給我們的智慧是:尊重自然、辯證的智慧、“無為而治”等。正如古埃及盧克索神廟法老像鐫刻著一句話:“我看到昨天,我知道明天。”到過那里的人,沒有不被那句話震驚的,因為它帶給人們無比的智慧和博大精深的思想。
歷史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塑造學生的創造人格和個性。其基本途徑是對歷史思維方法的掌握。歷史思維方法反映了歷史現象發生、發展的過程,是理解歷史知識的脈絡,應用歷史知識的橋梁。隨著對歷史思維方法的不斷了解、積累和熟練,學生的思維將變得更開闊、更敏捷,解決問題的手段就越多、越靈活。這樣就使學生能以最快速度去獲取知識,并能夠產生一種對問題的敏感性,通過思維網絡,迅速地抓住問題的要害,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教無定法,但一定有法。教師用個人實踐和知識來完善自己的專業,逐步實現從知識灌輸型向智能型、學者型轉變,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一定會迎來一個美好的春天。
責任編輯 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