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清蘭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創新教育包含著形式創新、教學理念創新和教學內容創新。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新時代的教師要及時更新理念,充分尊重小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實際需要,以創新教育目標為導向進行學科教學,能夠創造性應用新的教學模式,積極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從而不斷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小學語文創新教育需要一改傳統教學的模式,從教學理念創新著手,確立創新的教學目標,應用創新的教學方法,才能穩步提升創新教育的有效性。
語文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對學生實施創新教育時,首先要具備先進的教育理念,在尊重學生人格與個性的前提下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使得語文課堂教學呈現出煥然一新的狀態。教師的創新教育需要發散學生的積極思維,以輕松的課堂環境引導學生自信地表達、自由地思考。例如,在學習《體育課》一文時,教師可以以靈活的教學形式,將原先單方面講授的教學模式轉化為課堂討論:“你在體育課上是怎樣解決自己遇到的困難的?”“涅利如何爬到橫木頂上的?”在課堂發散性的討論當中,學生才有機會勇敢地表達出個人的想法,最后教師在教學總結中將討論結果與課文中心思想作對比,有助于實現創新教育的目標。
語文教學的創新需要以科學的目標為引導,在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下,教師設置創新性的教學目標需要考量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和掌握能力,不浪費課堂的一分一秒致力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教師的課程教學需要承擔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的目標,實施人文教育和關懷,不斷強化核心素養教學。例如在學習《泊船瓜洲》一文時,設計多元目標是和新課程標準相適應的舉措:第一,小學生要掌握此詩中的生字與詞語;第二,要在翻譯閱讀中感受詩人的感情和中心思想;第三,在理解的前提下朗讀和背誦詩歌;第四,滲透德育教育,將愛國主義思想和熱愛故鄉之情融入課堂教學當中,升華古詩教學的層次。教師合理確定層次化又系統化的教學目標,并以目標為導向實施教學,能夠改變傳統語文教學方式,有助于提升語文教學的創新水平。
課堂教學方法的創新是小學語文教學創新教育的重點,在現階段教育改革日益深化的時代背景下,課堂教學應該且必須應用多樣化、新穎的教學模式,傳統的語文教師完全控制課堂的形式應該得到革新和優化。在教學方法應用實踐中,教師應該重點落實教學方法,而非停留在形式上的多樣化。學生在新穎的教學中不斷提升對語文學科的興趣,更加能感受到語文學科的魅力,深入掌握教學的內容。例如,在學習《“沒頭腦”和“不高興”》一文時,教師可以將班級上的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實施自主學習,各個小組在明確的任務下閱讀文章,感受文章中對“沒頭腦”角色和“不高興”角色的描述,哪些方面能夠突出角色的性格特征。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下,一方面學生對主題的理解更加深入,另一方面還能鍛煉學生集體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更好地實現創新教育目標。除此法之外,教師還可以靈活恰當地運用探究式學習法、趣味式教學法、翻轉課堂學習方法、情境式教學方法等,變換“花樣”的語文教學能夠拓寬學生的思維,在富有新鮮感與靈活性的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水平。
語文教學創新教育中要以情境教學為出發點,用情境帶動學生的思維,激活他們的創新思維。具備創新思維能夠讓學生吸收和內化信息,在與外界各種信息的交換和反饋中不斷優化思維模式。教師要為學生積極創設開放的情境,適當提供空間推動學生開展發散思維。例如,在學習《火燒云》一課時,讓學生了解火燒云猶如“一匹馬” “一條大狗” “一頭大獅子”,在文章的描述中學生能夠展開更加豐富的想象,培養他們創新意識的同時鼓勵學生大膽提出新的設想,并對自己的設想和主張闡述理由,及時作出進一步的驗證。
總之,小學語文學科承載著語言教學和文化傳承的重要任務。語文教師的創新教學需要以創新的教學理念指導實踐,應用科學的思維意識引導教學行為,確立層次化的、科學的教學目標,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功底,以實現自身思維認知以及人文素養的綜合提升,促進小學語文綜合教學質量的提升。
責任編輯 羅峰
實習編輯 謝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