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秋嬋
童話故事是兒童文學的重要體裁,在《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張來編寫適合于兒童欣賞的故事。由此可見,童話之所以深受孩子們的歡迎,正因為在故事中作者往往采用了擬人、夸張、想象等表現手法,在虛擬的世界里,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童話中一切事物都有了生命,有了人的思想與行為,有了正與反的矛盾沖突,使得故事引人入勝,打動人心。相較于其他體裁的文學作品,孩子們更愿意主動親近童話,走進虛幻的童話故事,與主人公同歡樂,共命運。在我們的小學語文的習作學習中,寫童話故事也是孩子們最喜歡的一個命題,從小到大,在家長的口述中,從童話的書籍中,乃至電視的動畫片里,他們都積累了大量的童話素材,孩子們愿意寫童話,熱愛寫童話,童話故事給他們打開了一扇神奇的窗戶,他們躍躍欲試,都想在童話的寫作中大展身手。
在童話主題教學中,閱讀童話后常常有續編、續寫或者改寫童話的習作訓練要求,可是,對于剛接觸童話故事寫作的他們來說,寫一篇想象合理,新奇有趣的童話故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孩子們常常會產生畏難情緒。面對這種困境,可以首先從“創編開放式結尾”入手,教會孩子運用一些策略,創編童話的不同結局,既能激發孩子的寫作欲望,也成了童話寫作的一個突破口。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挖掘童話人物性格、故事懸念、線索伏筆以及情感升華的“留白處”,通過不斷豐富學生想象力,巧妙引領學生在故事結尾處著色,讓學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步形成續寫、續編以及改寫童話的能力。
常言道,性格決定命運。故事人物最終的結局常與其性格息息相關,所以想再塑人物結局,可以引導學生發現這兩者之間的關系,通過合理的分析,導向人物不一樣的結局。
以《海的女兒》為例,在課堂上我先讓學生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并提出問題:你認為小美人魚是個怎樣的人?她為什么不聽從姐姐們的勸告,獲得重生?如果你是美人魚,你會怎么做?通過老師一系列的追問,小美人魚善良純潔,有著堅強的毅力,勇于追求自由與夢想的性格特點就一覽無遺了。而如此堅強善良,擁有超強毅力的小美人魚,在你的筆下,還可以有怎樣的命運在等待她?當拋出這一問題,學生們頓時炸開了鍋,所有的興奮與期待,都化作一個個充滿想象力的思考:小美人魚請求海底的女巫讓她變成一顆天上最亮的星星,永遠為航海的人們照明方向,讓他們不再迷途;姐姐們為她討來了修煉靈魂的藥水,喝下后再經過做一百件善事的修煉,小美人魚將獲得重生;人魚奶奶不忍心小美人魚就此消失,用自己的靈魂與女巫做了交易,小美人魚從此懂得了不應該任性妄為,把更多的關愛留給了家人……當手中掌握著決定人物命運的鑰匙,一個個奇思妙想在課堂中生成了,同學們在對人物性格的感悟中明確了寫作的方向,更有了改變結局的強烈欲望。
設置懸念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設置一個疑問或矛盾沖突,以造成讀者某種急切期待和熱烈關心的心理的一種寫法。 在童話故事中,如果老師打破既有的發展方向,重新設置故事的懸念,將激發學生對故事結局有更多的思考。
眾所周知,《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童話故事的結局令人唏噓,小女孩在合家歡樂、舉杯共慶的圣誕夜凍死在了街頭。在學習這篇課文后,許多同學都感到憤慨不已,我趁機設置懸念并提問:如果給這個小女孩第五次劃亮火柴的機會,這個故事會有不同的發展嗎?我欣喜地發現,孩子們對打破常規的懸念有著意想不到的想象能力——當第五次劃亮火柴,小女孩所有質樸的心愿竟然都成真了,原來這并非是一根普通的火柴,而是耶穌投放到人間的救助棒,只有心底純良的人才能實現愿望;當第五次劃亮火柴,她發現了一個躲在墻角瑟瑟發抖的小兔子,她馬上把剩余的火柴都劃亮為小兔子取暖,卻不知這個小兔子其實是一個有魔力的仙人所變,仙人感動于小女孩的善良,讓她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當第五次劃亮火柴,在火光中她看見她的媽媽前來尋找她,并用自己的身體溫暖著她,告訴她其實家人們都很愛她……其實孩子們缺乏的從來就不是想象能力,更多時候只是需要給他們一個制造懸念的機會,故事的發展也許就有了不同的方向。
故事的結局很多時候看似偶然,其實細細體味下來,會發現其實是必然的,這往往歸功于故事所埋下的“伏筆”。所謂“伏筆”,在文章中是指在前段里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使文章前后照應,讓情節發展更為合理,為下文作出鋪墊。說白了就是在文章中設下包袱,而后面就得抖開包袱,給人“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而在小學階段,在文中運用線索埋伏筆,顯然難度較大,對老師和學生而言是一項挑戰。但在實踐的過程中,我發現“群文閱讀”這一方式,能幫助孩子更快地找出文章中留下的線索,能更快地發現文中關鍵線索對結局的決定性作用。
譬如在課堂中讓學生快速閱讀三篇童話故事《灰姑娘》《拇指姑娘》《豌豆公主》,在了解內容后,讓他們找出能改變結局發展方向的關鍵線索,很多同學找到了“水晶鞋”“燕子先生”和“豌豆”,他們會發現“水晶鞋”在故事中,是引導王子找到灰姑娘的關鍵性物品,而“燕子先生”這一角色的設置,是為了接下來的故事發展中,讓拇指姑娘逃脫困境而埋下的伏筆,“豌豆”則是測試真假公主的最重要的道具,這些都是故事中較為明顯的一些伏筆。而一些隱性的伏筆,如文中人物看似不經意的語言、對特殊環境和物品的描寫或暗示等,在群文閱讀的過程中老師可以有所滲透,但不必過于強求。如此一來,有些領悟較快的孩子還真能像模像樣地嘗試在文中埋下伏筆,盡管比較粗淺,但埋下了這顆種子,嘗到了甜頭,相信對孩子今后的寫作將大有裨益。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作用”。 我們的童話故事因其生動的語言,特殊的虛擬環境,豐富的想象力,更容易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思想情感上的教育且一點不覺得生硬。而在一些童話故事的結尾,作者常常言簡意賅,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了大片想象和思考的空間,讀起來韻味悠長。而在我們小學生的習作練習中,我們可以抓住這寶貴的“空白”處,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補充這個故事的主題,讓人物形象更加具體。如《漁夫和金魚》這個童話,作者寫到漁夫的老婆因為貪心,最終從高高在上的“女皇”重新淪落成為貧窮落魄的婦女便停止了,而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從“金魚”“漁夫”和“漁夫的老婆”三個不同的角色進行挖掘,無論是金魚的知恩圖報,還是漁夫的善良懦弱,又或是漁夫老婆的貪得無厭,都可以成為結尾的注腳,續寫上對他們的一些看法或評價。如此“畫蛇添足”,目的是讓學生能更深刻地明白童話故事雖然是虛擬的世界,但往往折射的卻是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的美與丑,善與惡,真與假,抑惡揚善總是童話不變的主旋律,是人們對美好的向往和追求。這樣在他們以后落筆寫童話故事之前,學生自然會先考慮這篇童話的落腳點在哪里,想表達什么樣的主題思想,要突出怎樣的人物形象,讓整個故事有了扎實的根基。
人們常說,孩子是天生的童話家,他們純真,他們率直,打開童話的窗口,幾乎全是他們喜愛的風景,而童話開放式結尾的創編,如同讓他們在風景中添上自己最驕傲的一筆,讓他們的思維、想象、語言能力都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鍛煉,內心獲得更大的成就感。我相信,我們能用創編童話結尾這根神奇的魔棒敲開小學生童話主題習作的大門,讓他們愛童話,愛創編,更熱愛童話創編下的學習生活。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