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豪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具有獨特文化特質的優秀傳統文化,它繼承了中華先祖不畏艱難、守望相助的開拓傳統,是提高學生自身素養的很好的素材。如何將客家文化傳承與學校特色文化建設有機結合呢?
為了營造良好的、有品位的校園文化環境,把精品奉獻給師生,讓校園成為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生命發展的深厚土壤,我們聘請了校園文化設計公司為學校“量身定做”,在升旗臺一邊的墻上設計制作了大型的客家文化藝術長廊,分為13個主題:遷徙、歡慶、傳統工藝、特色建筑、婦女養子、民間場景、山歌、走出圍龍、學習、建設家鄉、客家名人、城市發展、創建未來。設計思路以客家文化為主線,沿著時間軸,從過去到現在,反映了客家人的精神風貌。
從小進行傳統文化教育,開展富有地方特色的主題活動,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和價值。
(一)分專題進行課題研究
學校以科研課題為先導,努力營造全員參與特色建設,人人共享特色教育的大氣候。學校每三個月研究一個專題,重點研究專題依次為客家由來、客家民俗、客家方言、客家諺語、客家山歌、客家名人、客家民居。各項專題研究活動讓學生學習和傳承了客家人勤勞善良、吃苦耐勞、守望相助、開拓進取的精神,把客家精神、客家文化滲透到每個層面、每名師生、每個領域。
(二)結合傳統節日開展活動
結合“世界糧食日”,開展“弘揚客家勤儉節約精神,愛惜糧食從我做起”的學習月活動,聽老人講客家人勤儉節約的故事。利用“五一”勞動節,學校專門設置客家文化展覽室,擺放了數十種客家生產生活用具,并張貼客家文化相關內容的宣傳畫,教育學生“勞動最光榮”。組織師生參觀中國客家博物館,學生在了解客家人的生活習慣中體會到客家人吃苦耐勞、勤勞樸素的品格,學習了客家先人用智慧創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學生在快樂中受到了教育。
(三)按年齡特點因地制宜開展活動
低年級以傳誦客家歌謠、熟記客家名人故事、了解客家圍屋知識、開展客家山水簡筆畫等活動為主。中、高年級則以學唱客家山歌、了解客家美食、開展客家文化演講、客家文化黑板報、手抄報評比、征文比賽等活動為主,使客家文化根植于學生心中。
本土化、生活化的文化資源,因為貼近學生實際,注重實用性,內容靈活多變,更受教師們推崇。
(一)按學科特點創新活動,實現課程資源的整合
語文老師根據教材,結合本地資源,找到最佳結合點,在課堂上向學生進行客家特色文化教育。美術教師專門搜集了解客家建筑和客家文化知識,用現代媒體在課堂上給學生展示,讓學生在觀摩接觸、實物寫生等藝術創作過程中深刻了解客家文化。
我們還帶領學生到有獨特文化品位、客家風貌、旅游特色的公園、紀念堂等文化教育中心參觀,讓學生了解客家山區采茶劇、漢劇、木偶戲、山歌、漢調音樂等客家民間藝術的文化,讓學生零距離接觸傳統文化,在實踐中體驗和豐富理論,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統一,實現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和諧共舞。
(二)開發校本課程,守護傳統中擁抱創新
教師在充分利用好本土文化資源的基礎上,根據教學需要對客家優秀文化進行選擇和創造,通過刪減、替代等方法完善教材文本;依托中國客家博物館的優勢資源,編寫《客家文化》系列校本教材,以之為載體,在全校整體推進客家文化傳承和發揚,推動辦學特色向縱深發展。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我校2009年2月成立第一期山歌班,把客家山歌引入課堂;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湯明哲的傳、幫、帶之下,2010年完成第一本校本教材《客家山歌入門》;2014年,與梅州市嘉應學院音樂學院共同編寫了第二本校本教材《客家山歌唱腔與創作》。
學校課程依托客家文化交流的平臺,充分發揮優勢和特長,調動廣大教師開發實施學校課程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實際出發,充分挖掘、利用校內外有用的資源,努力把師生的生活經驗、特長愛好轉化為與特色學校建設方向相一致的課程資源,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學校課程體系,豐富學校課程資源,為特色學校的建設積蓄了內涵。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