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茂華
[摘 要] 考試焦慮是學生群體中常見的一種異常情緒,多見于中學階段,但是近年來有小學化趨勢,尤其是小學數學考試中較為常見。本文基于小學數學考試焦慮泛化現象,重點就其成因以及應對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小學;數學;考試焦慮;應對策略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家庭結構的改變,人們越發重視教育問題,同時也對自己的孩子抱有比較大的期望,這無形中增加了他們學習方面的壓力,也加劇了他們考試的焦慮感。特別是小學數學是一門重思維、重計算的學科,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較高要求,學生學習起來難度比較大,考試時容易出現焦慮問題,影響了他們在考場上的正常發揮。因此,如何有效地應對當下小學數學考試焦慮化現象值得深入探討。
1.內在因素
內在因素主要是指小學生自身因素所造成的,主要包括如下幾點:其一,學生對于數學考試情景的自我認知情況,如自己對待成敗、自身個性和能力等的認知情況。如果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比較差,容易使學生在面對數學考試期間常常出現泛化的無助感與焦慮感,如部分小學生可能會將自己數學考試的失敗歸咎于自己粗心大意,而不是考慮是否自己的能力有客觀評價和認識,這就進一步會使學生出現嚴重的焦慮感。其二,學生的數學知識準備是否充足或者是否具有比較強的應試能力。該因素是造成學生個體出現焦慮感的一個關鍵因素。一個數學知識積累豐富且有豐富應試經驗的學生在面對考試的時候更容易從容面對,不會因為遇到生題或難題就顯得驚慌失措。反之,如果學生自己的基礎能力比較薄弱,或者沒有掌握必要的答題技巧,那么在答題的時候可能會因為自信心不足而出現比較嚴重的焦慮感。
2.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是造成當下小學生考試焦慮泛化現象的另一個影響因素,具體主要源于家庭方面、學校方面和社會方面三個方面。其中家庭方面的影響因素主要是當下的小學生多源于獨生子女家庭,他們從小就被父母給予了厚望,所以每次都會將孩子的成績看得非常重要,甚至一些學生家長平時會相互攀比自己孩子考試的成績,這無形中就增加了小學生考試的壓力,進而容易使他們產生焦慮感。從學校方面來講,當下許多小學數學教師會根據數學考試成績來當作自己對待學生的依據,如會表揚那些考試成績好的學生,批評考試成績差的學生。針對這種情況,許多學生都想要考個好成績,這也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參與數學考試中的壓力。從社會方面角度來講,國家當下越發重視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但是評價學生的主要依據依舊是考試。鑒于這種社會教育環境的存在,進一步增加了小學生參與數學考試的焦慮感。
1.強化學生心理疏導,培養抗挫折能力
對于許多小學生而言,他們的心理素質比較差,抗挫折能力不足,所以在面對數學考試成績不佳的時候容易產生挫敗感,進而會在后續的考試中出現更加緊張和焦慮的情況。因此,數學教師平時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并要指導學生掌握一些考試前的心理調節方法,如考試前可以先深呼吸幾次,平復下緊張的心理。對于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組建專門的心理輔導室,定期為學生提供一些心理健康診查與教育,借此有效減輕學生的考試焦慮感。
2.調整多方期待水平,減輕學生數學考試壓力
過高的期望是造成小學生數學考試焦慮感的一個較為重要的因素,具體主要表現在家庭方面對學生的期望和學校方面對學生的期望。針對學生家長而言,要樹立合理的期望,平時不攀比自己孩子數學考試的成績,多鼓勵孩子,即便他們提升了一點點成績,而在他們考試不佳的時候更要注意鼓勵孩子,切不可嚴厲苛責孩子。針對學校而言,教師要摒棄以學生考試分數評價學生的單一評價方式,多關注后進生,幫助他們提升自己的成績,切不可苛責或變相批評學生,逐步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如此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考試自信心。
總之,小學數學考試焦慮泛化現象給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帶來的危害是非常嚴重的,但是這并不是意味著要徹底摒棄考試焦慮泛化,適度的考試焦慮往往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考試成績。除了學生自身要增強考試的自信心,擺正心態外,還要注意有效協同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各方,共同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力求可以確保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1]張婕,黃碧娟,司繼偉,官冬曉.鄉鎮小學生的數學焦慮與數學成績:數學自我效能感和數學元認知的鏈式中介作用[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8,34(4)
[2]胡誼,郝寧.基于課堂的教育心理干預研究的實驗邏輯[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7(3):65-69.
(責任編輯:文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