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東
現階段,我國特殊教育發展不平衡,教育體系有待完善和創新;特殊學校發展也是參差不齊,課堂教育教學的效果并不理想。為了落實新時期立德樹人的要求,結合特殊學生最迫切的教育需要,我們必須回到課堂開展研究。
1.增強責任意識,強化責任擔當
特教老師雖沒有升學壓力,但是他們必須比普教學生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教育體現的價值,不都是桃李和成功,還有補償和救贖。結合當前教育進入新時代的新形勢,我們學校組織教師重新學習《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行為十項準則》和《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標準》等文件,讓每個教師愛惜這份職業,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完善自己,把這份責任落實到課堂上。
2.加強學校管理,樹立課堂品牌
在沒有完全形成老師的自覺課堂行為之前,課堂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督促教師的教學行為,讓教師從學生最基本的訴求確定相應的教學目標,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教學過程管理是學校管理的核心,特殊教育學校教學過程管理水平的高低將直接決定教學質量的優劣。
3.完善教育體系,改善辦學條件
在保障學校各項基本設施的同時,還必須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職業道德。一方面通過提高教師的待遇,讓專業教師進得來,留得住;另一方面通過大量的專業培訓迅速提高老師的專業水平,讓特教教師的講臺站得穩,扎得深,更好地在課堂尋求效率。教育設備的現代化與教師隊伍的現代化同樣重要,我們通過更新教學設備,優化教學環境,讓教師的課堂有更好的發揮空間。
4.科學評估學生,奠定實效基礎
由于特殊學生個體差異大,我們很有必要為學生做出綜合評估,并根據評估的結果形成一套量身定做的學習計劃,并設定不同的教學和學習目標。自從學校實行教學改革以來,我們率先從入學評估這塊上下功夫。通過評估和制定IEP培訓、拓寬評估工具和量表范圍,多維度多視角的綜合評估,為學生制定最低目標和最高目標,學期目標和月目標等,通過課堂教學滲透教學目標。
1.教學設計。鑒于學生的特殊性,在特殊教育課堂中實踐有效教學要建立在特殊兒童的個別化教育計劃(IEP)的基礎之上,在教學設計環節,我們引導每位學生明確自己的能力現況和學習需求,進而結合教學環境、教學條件,為自己確立長短期目標。
2.教學執行。特殊兒童認知或社交能力有所欠缺,因而,在特殊課堂實踐該方法更要注意這一問題,避免“虛假主體性”現象的出現。另外,在具體策略上,教師可盡量組織一些游戲類和動手操作型的活動,如角色扮演、制作卡片等。還有,為充分關注每位學生,我們建議進行分層式教學。分層教學就是教師根據兒童各領域現階段能力、潛力傾向以及興趣和特點,根據教學目標和可能達成的目標,科學地、隱性地將水平相近的兒童群體分成不同的層,教師在教學設計和實施教學活動過程中,恰當地利用目標分層、資源分層、指導分層等策略,使兒童得到最好的發展和提高。
3.教學評價。特殊兒童個體間的異質性高,能力和需求差異大,因而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應側重引導學生進行相互合作與自我比較。針對特殊兒童的教學評價則需以個體的起點行為及個別需求為基礎,教師關心的不應是全班或者全校的學生有沒有達到既定的“及格線”,而是每位學生有沒有得到適當的教育,有沒有真正的成長。另外,在教學評價上要簡化程序,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評。再者,學校應組織教師設計“學生參與度檢核表”(內容應包括行為參與和心理參與),將學生參與度納入教學質量的評價標準。
特殊兒童首先是兒童,他們同樣適用于多元智能理論,所以對他們進行多元評價很有必要。
在開放式的課堂中,課堂是教學內容、教學資源的整合中心,是連接家庭、社會、社區、互聯網等資源的紐帶,是真正實現“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的教育境界。我們通過問卷調查,了解教師課堂教學的短板,通過家長會和家長學校,搭起家校聯合教育的橋梁。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特殊教育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提高,它的陣地在課堂,但又不局限于課堂。它需要學校宏觀上的把控,又需要課堂微觀上執行,更需要家校合力的教育。效率在課堂,功夫在課外。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