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海青
識字是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用傳統的教法讓學生掌握一年級課本上會認和會寫的所有生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師苦,學生累,識字效果卻不如人意。有專家預言:“未來社會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教會學生學會自主識字是必要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低年級要“多認少寫”, 建議 “注意兒童心理特點,將學生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他們利用各種機會主動識字,力求識用結合” 。現就本人在一年級識字教學中運用的“小老師”引領識字的方法談幾點看法。“小老師”引領識字從個人問題預習、組內釋疑、生活比賽等幾個方面進行。
“好為人師”似乎是孩子的天性。要做小老師,必須肚子里有墨水,小老師須先“備好課”做好預習生字的任務。在預習前,筆者與學生共同歸納了預習“五問”與“八問”。“五問”是二會字的預習要求,即①這個生字的聲母、韻母各是什么?②它的偏旁部首是什么?③它是什么結構?④用什么方法記住這個字?⑤你會用它組詞或者說句話嗎?這“五問”中,第一問是引導學生復習鞏固前面的拼音及讀準字音;第二問至第五問是為了記住字形,達到會讀會認的要求。“八問”是四會字的預習要求,在“五問”的基礎上加多“三問”,即⑥你如何理解這個字的意思?⑦這個字的筆順是怎樣的?⑧在田字格中怎樣寫好這個字?第六問是通過理解字義幫助記憶并運用四會字,第七問、第八問則是為了把字寫正確寫規范工整。
有了充分的“備課”,小老師們登上講臺時胸有成竹。為了防止“小老師”們太緊張而忘記“八問”,筆者特地將“八問”的關鍵詞寫在了黑板一角。
新課標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現代社會越來越需要加強合作:人與人的合作,人與自然的合作,群體與群體的合作,對于今天的小學生,從小就應該開始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應該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合作。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標準下的基本理念之一。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群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六人小組組員輪流說說認識難認字的方法,互相啟發,然后集思廣益,找到最好的認字方法。小組合作時,大家都是小老師,發揮學習的自主性,都是釋疑小老師。
生活是學習的天地,更是實踐的舞臺。為了更好地訓練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引導學生在課余生活中去發現,去探索,成為生活識字“小老師”。我先布置學生準備一個“識字本”,記錄課后認識的生字,再階段性的檢查驗收。課后認識生字的途徑有:①認名字。從認同學的姓名,認家里人的名字開始。首先請家長幫忙把自己孩子和家人的名字制成小卡片,然后把這些卡片帶到班級,讓孩子做小老師教認這些名字。②認招牌廣告。鼓勵學生在雙休日或節假日外出時拍下牌匾、廣告和產品包裝上的大字,然后把在這上面認識的字介紹給同學。時間長了,學生的識字空間增大了,自主識字的能力也增強了。③認閱讀材料。學生課外的朗讀和閱讀材料是很好的提高識字量的途徑。我依靠現在先進的微信技術,里面有閱讀打卡功能,激勵學生每天閱讀后大聲朗讀,堅持打卡,然后獎勵堅持閱讀的學生,無形中激發這些小老師自主認字的動力。在生活中當識字小老師,形式放松,主人翁責任心被激發,同時家長的表揚也是堅持的動力,利用生活識字這個大舞臺,做好小老師。
當然,凡事皆有利弊,在識字教學中實施“小老師制” 也不例外。“小老師”引領識字時,老師要做好掌舵者。因為一年級學生年紀小、知識儲備不夠,“小老師”調控課堂的能力難免不足。這時候,老師要充當一名適時“救場”的“學生”,把握課堂的節奏。比如,當“小老師”在沒價值的問題上停滯不前時,老師要做一個提出有價值的新問題的“學生”推動課堂進度;當生生互動,“小老師”無法快速判斷對錯時,老師要做一個適時給出明確答案的“學生”;當遇到“疑難雜癥”,“小老師”也束手無策時,老師要做一個耐心講解,授業解惑的“學生”。總之,有了老師這位特殊學生的配合與幫助,課堂節奏才能順利調控。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