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球 林夏
摘 ?要:心理治療與教育活動的主體都是人,敘事心理治療的理念對積極的師生關系的建構有著重要的意義。敘事心理治療的理論中合作者的咨訪關系類型,搭建了師生之間平等對話的平臺,消弭了師生之間的鴻溝。教學實踐過程中問題外化、改寫敘事、由薄到厚等具體敘事心理治療技術的運用,豐富了教師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方法,有效地促進了師生關系的發展。
關鍵詞:敘事心理治療 ?咨訪關系 ?師生關系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6(a)-0207-02
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的基礎,師生關系是教學中的一種動力關系,它影響著教育實踐的進程。主次、主客、等級式的等二元的關系類型,制約著師生關系的發展,影響了老師教學技能的提升以及學生創新性、主體性的發揮。心理治療與教育活動的主體都是人,而且治療過程與教育過程,咨訪關系與師生關系有著很大的相似性,該文嘗試用敘事心理治療的理論指導師生關系的建設,強調二者平等的主體地位,建構積極的師生關系。
1 ?敘事心理治療
敘事心理治療20世紀80年代由懷特和艾普斯頓創立,是由家庭治療衍生出來的治療方法,不同于精神分析和家庭治療,其理念關注主流文化、主流價值觀對人的影響,強調用敘事的方法來建構積極的個體經驗,達到心理治療的目的。敘事治療的觀念逐漸從最初的家庭心理治療領域逐漸滲透到職業生涯規劃、醫學、社區文化、艾滋病團體治療等領域。將敘事心理治療的理論延伸至教育領域,主要探討其對師生關系的意義:首先探討的是敘事心理治療中咨訪合作者的關系對平等的師生關系建構的影響;其次是探索敘事心理治療的具體技術對積極師生關系建構的影響。
2 ?雙主體——平等師生關系的建立
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導致教師、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處于一個“二元對立”的狀態,造就了一個相對不平等的師生關系,進而引發隔閡、沖突等問題,對教學工作的開展產生了極大影響[1]。敘事心理治療中的咨訪關系與師生關系非常類似,具體表現在心理咨詢師的輔導過程對應教師的育人過程,并且二者作用的對象都是人。敘事心理治療強調來訪者和咨詢師是平等的主體,合作的關系。在敘事治療咨訪關系的指導下,師生處在同等的位置上。教師扮演“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的同時,還作為學生的朋友,師生在教學活動中共同成長。敘事心理治療的理念消解了師生之間的權力對抗以及不平等的關系,形成了雙主體。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扮演合作者、共同編寫者的角色,消解了等級、權力,沒有了話語權的分野,使師生關系更加和諧。師生共同面對問題,而不將責任歸咎于任何一方。從學生的角度看,師生之間合作者的關系,有利于培養學生理解與共情的能力,這樣使得學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當中養成積極、健康的心態。從教師的角度看,教師作為學生的“外部見證人”,作為學生現實的重要的社會支持系統,在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中,也實現了教師自我角色的成長。
3 ?積極、豐厚的敘事——探索積極師生關系的建構路徑
故事是敘事心理治療的載體,在敘事心理治療過程中咨詢師引導來訪者關注自身經歷,進而發現問題,了解來訪者的敘事方式。來訪者通過改寫敘事,統合過去、現在和將來,重新建構生活經驗與生活態度,使來訪者的“自我同一性”得到充分發展,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達到同一。接下來將探討敘事心理治療理論中的問題外化、重新編排故事、由薄到厚等技術對積極的師生關系建構的影響。
3.1 將問題與人分開,問題外化,重新編排故事,回歸師生關系的本真
人們習慣于把問題看作是自己的一部分,好像是他們身上的器官一樣。許多來訪者認為他們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是他們個性的反映。這又使得他們更加堅定地相信生活中的問題是其個性中的“事實”的反映——這些問題就在他們的自我內部。敘事心理治療的預設是,前人的經驗不足以作為自己生活的參考,在這種情況下,自己的實際生活和現實主流敘事就會相互矛盾,進而引發困惑、尋求治療引導[2]。同樣,在教育活動當中,教師可能因為學生學習成績不好或不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推斷出這個學生品質或是其他方面也不行,對他們往往表現出責怪而不是理解與支持,從而導致師生關系出現危機,阻礙師生關系的發展。另一方面,學生將這種教師對自己的認識不斷內化,導致自我認識出現偏差,形成消極的自我認識,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師對行為意義的理解制約著師生關系的建構,師生關系的沖突往往是對相互性行為的意義理解的偏差[3]。敘事心理治療中“問題才是問題,人不是問題”的觀點,以及問題外化的技術給師生關系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將問題外化,將學生本人的品質與他的問題分開,教師學會換位思考,多理解學生行為背后的原因,多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淡化負性事件的影響,有利于積極的師生關系的建構。問題外化能夠讓人以辯證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并且讓其主觀意識和他們當前所認為的“常理”相分離。人通過問題外化的過程,就可對自己的生活進行客觀反思,發現生活新的可能性,然后他們就會開始去探究那些曾經認為的“常理”[3]。
3.2 重新編排故事,由薄到厚,促進自我成長和師生關系的重建
敘事心理治療中用“替代故事”代替“主流故事”的重新編排故事的技術,提醒教師在教育活動中關注學生積極、微小的改變,積少成多,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敘事心理治療的輔導方法,是在消極的自我認同中,尋找隱藏在其中的積極的自我認同[4]。敘事心理治療中有單薄的故事和豐厚的故事,兩種敘事所描述的內容都是正確的、真實的,但是對生活經歷和體驗保留得越多,生活的可能性也就越多,主動性就越強,具備的資源和潛力也越豐富。心理治療師敘事方式不同于尋常的介紹生活經驗,而是要有目的、有層次地幫助來訪者闡述生活事件,并且將已經過濾的內容找尋回來,突破原有故事的架構以及支配,這樣一來,來訪者的生活就能夠有更多的可能性,對他自己而言,其生活也有了更多的選擇權以及主動權。
同樣,在教育活動中,教師用“重新編排故事”的技術幫助缺乏學習動機或是有學習困擾的學生,使其重溫積極的學習體驗,發掘自身的潛能,形成積極的自我認識,從而為積極的師生關系的建構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引導學生“由薄到厚”不斷地積累積極的生活體驗,逐漸樹立起自信,使其素質和能力不斷的提升,使師生關系有了建設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社教.對話與交往:后現代主義視閾中的師生關系[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148-152.
[2] 邁克爾·懷特 .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13-24.
[3] 徐赟,周興國.行為意義理論視域下的師生關系建構[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46(2):104-109.
[4] 沈之菲.敘事心理治療:一種后現代的心理咨詢方法[J].思想·理論·教育,2003(12):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