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建龍
摘 要:2019年甘肅省將全面實施高考綜合改革,高考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其中,語文課程的改革引起人們廣泛的關注,普通高中語文學科擔負著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力。語文教學滲透優秀的傳統文化,將民族精神、人文關懷融入其中,讓學生深刻地理解祖國的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的精髓,從而提升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認知度,激勵他們奮發向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斷努力。結合高中語文教學實踐,探討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傳統文化的具體方法,達到弘揚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和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滲透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重大意義
只有充分認識到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重大意義,才能在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中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有的放矢。
(一)課程目標設置的更高要求
高中語文“要傳承中華文化,通過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體會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理解、認同、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鑒于此,語文教學對培養學生文化素養與語言運用能力起著關鍵作用,其教學內容和教學質量受到社會普遍關注。在高中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發揮著教學和指導的作用,在語文教學中融入中華傳統民族文化,不僅能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還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文化素質,迎合素質教育教學發展理念。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學是非常重要的。
(二)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綜合素質是一個學生表現出來的全面素質涵養。語文教學內容具有深刻的底蘊,內容豐富多樣。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抓住傳統文化的含義,融入優秀的民族知識,能夠加深學生對其的理解,并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此外,傳統文化的滲入還可以拓寬學生的眼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養成高尚的情操,從而完善自我認知能力。
(三)文化傳承的迫切需要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需要尋找文化資源;需要在精神上、價值上尋找支撐;需要連接傳統的血脈關系。新時代倡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國具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可以在培養學生道德修養的基礎上,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全面地了解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另外,學生還可以學習先輩們的智慧,見識到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重構過程中,我們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發掘、重塑或者激活,防止傳統文化被惡搞等事件發生。所以,對于傳統文化,我們要理性反思,達成某種共識,而這必須靠一代代人的薪火相傳。
(四)主流意識形態形成的重要性
高中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中提到了文化傳承與理解的精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覺,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而高中階段是學生意識形態的形成期,引導學生理解傳統文化,熱愛世世代代傳承的精神,對于形成國家強大的的凝聚力、向心力尤為重要。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
中國傳統文化包括諸子百家思想、傳統節日、傳統文學、宗教哲學、民間工藝、中華武術、地域文化等。按照《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應側重于以下兩個方面。
(一)中華傳統文化經典
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作品,積累文言閱讀經驗,培養民族審美趣味,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提升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必修、選修、選擇性必修教材中的經典篇目、代表性作品進行精讀,體會其精神內涵、審美追求和文化價值,如前后《赤壁賦》《滕王閣序》《祭十二郎文》《項脊軒志》等。在特定的社會文化場景中考查傳統文化經典作品,以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認識作品對中國文化發展的貢獻,可以開設文化經典專題講堂,主講中國古代詩詞、散文發展脈絡,先秦諸子百家思想精華等,使學生對其有全面的、系統的認識。要求學生梳理所學作品中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識,在平時學習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善于筆記,善于歸類,舉一反三。
(二)中華傳統文化專題
教師要主動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組成專題進行深入探討,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增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心、責任感。選讀體現傳統文化思想精華的代表作品,參閱相關的研究論著,確定專題,進行研討;加強理性思考,增進對中華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和中華人文精神的認識和理解,體會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趨勢。閱讀應做讀書筆記,圍繞中心論題進行研討,圍繞專題選擇合適的方式展示探究的成果,進一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三、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方法策略
具體到課堂當中,就是要運用多種有效的策略,在授課內容、教學方法、作業布置、延伸閱讀等方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滲透傳統文化。
(一)充分利用教材傳承傳統文化
高中語文教材為傳統文化提供了廣闊的天地,經典的傳統文化在中學語文教材中非常明顯,有傳統美德、傳統人生觀和價值觀、傳統愛國主義等。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充分利用中華優秀文化的精髓來啟發學生。
如教學《荊軻刺秦王》時,引導學生理解荊軻具有義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測之秦是極其危險的事,但還是毅然前往,直至事敗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罵”。荊軻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為太子丹報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爭的最前方反對秦國對六國的進攻和挽救燕國的危亡。千百年來,受壓迫的人們之所以敬仰荊軻,也正是基于他那種同情弱小和反抗強暴的義俠精神。在《齊人有一妻一妾》教學時,引導學生沐浴著這飄逸了兩千多年的芬芳,重回到戰國時代,切身感受偉大智者在拯救亂世的過程中所體現的執著與剛毅、瀟灑與睿智、傲岸與豪情。學習杜甫《登岳陽樓》時,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杜甫經歷了歲月的滄桑,面對山河破碎的祖國,自己壯志未酬,國家前途渺茫時百感交集,深切體會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的為民情懷。對傳統文化中優秀的古詩文篇目,有意識地讓學生從中受到震撼、感染熏陶,久而久之,潛移默化中學生就可以樹立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和人
生觀。
(二)巧用課外誦讀實踐,弘揚傳統文化精神
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自習課、晚修或周末、寒暑假期間多閱讀文化經典,誦讀經典詩文,將傳統文化與道德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同時傳統文化教育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起來,合理地指導、規范學生的行為活動,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與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認知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比如今年暑期,我布置高一學生閱讀《三國演義》,要求學生完成兩個作業:一是本書寫了大大小小數十次戰役,你覺得哪一次最精彩?為什么?二是作為《三國演義》的核心價值觀,“忠”和“義”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在現代社會中,是否還有存在的價值?這樣一來,使學生閱讀有了方向,也比一般單純地寫閱讀心得要有針對性。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傳統文化,并且也會將傳統文化精神繼續弘揚下去。因此,我們應要求學生在課內外加強閱讀,培養閱讀的興趣和習慣,提升閱讀品位。
(三)利用作文教學傳承傳統文化
作文不僅能體現學生的文字功底,還能顯示學生的人生態度、價值觀取向、審美情趣、個性特征等。因此,在指導學生以作文、隨筆的形式進行寫作訓練時,教師應創設相應的情境來滲透傳統文化。例如:對課文中涉及的可以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寫隨筆。如在學習杜甫《詠懷古跡》時,可以讓學生查找閱讀白居易的《過昭君村》、王安石的《明妃曲》和歐陽修的《再和明妃曲》,寫一篇與本詩在情感上有不同點的小論文,讓他們加深理解。在學習蘇洵《六國論》時,教師應強調文章開端與結尾都突出“弊在賂秦”的思想內容,讓學生體會首尾呼應的思維方式。在教學中,我注重指導學生學習文章所使用的思維方式,并引導學生掌握文章的思維方式,這樣有利于學生理解文章的內涵和思想情感。
(四)與現代文化價值實現對接
傳統文化很注重人倫關系、情感聯系、生活情趣以及家庭本位。這些價值觀念我們應該重啟。比如,古代的家族觀念、家族意識。如《項脊軒志》中對家族分崩離析的悲痛,項脊軒“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后對祖輩的感激,有“長號不自禁”的悲痛,這些都能夠觸動學生的靈魂深處,教師一定要強化引導,深入到家族文化中,實現傳統家族文化的現代化轉化,家風、家教、家訓的重塑就顯得必要且急迫。從這個層面上講,回歸家庭倫理本位,是實現傳統價值和現代價值有效對接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傳承傳統要實現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把它像血液一樣融入現代人的生活中、血液里。
隨著回歸傳統文化這一趨勢的興起,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就成了必然趨勢。悠久的傳統文化不僅是孕育中華民族的瓊漿玉液,也是塑造高中生心靈的陽光雨露。語文教師一定要有扎實學識,要完善教學,優化課堂,確定傳統文化與高中語文的結合點,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滲透的優秀傳統文化,并擴展閱讀傳統經典作品,不斷拓寬學生的視野,讓他們領會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提高學習質量,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力量。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