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逢遠
隨著新課改的腳步,伴著課堂革命的風生水起,“生本化課堂”的概念進入我們的視野。隨著“生本化”的逐漸推進、深入,越來越多的實踐者發現,學生的外在自主探究形式易于改觀,而長久積弊下來的思維服從定式卻極難根除。可見課堂改革“生本化”教學革命如果想真正走向完善,達成既定的宏偉目標,必須注重學生的思維改革。因此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開始將“生本課堂”的改革的關注點放在學生的思維優化與拓展延伸上,我們稱之為課堂思維革命。如果具體付諸實踐于學生,我們稱之為“思維導圖”。
我們首先看看思維導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優勢與注意點。
思維導圖,又叫心智導圖,腦力激蕩圖。它以一個中央關鍵詞或想法引出形象化的思維儲備構造與特色分類,達到擴大思維輻射圈的目的。它利用人的記憶,思維規律,通過一定的共性與特性的歸納分析建立具有自我特色的記憶鏈,從而實現科學邏輯與思維形象邏輯的有效轉化與衍生。它實用性較強,可操作性高,是目前為止表達發散性思維相對較為有效的圖形思維工具。
將思維導圖應用于高中語文課堂,筆者發現它的確在拓展學生思維,發現學生思維偏差點,構建相對科學而又獨具特色的知識體系中起到極大的作用,如在詩歌表達特色專題教學中,針對學生所繪制思維導圖,教師可以最快發現學生該知識點的問題癥結,從而更有針對性地為每個學生解決特色思維難點。同時學生通過思維導圖繪制也構建出符合自己思維特色的一類知識的知識樹,有益于擺脫傳統教學中知識碎片化積累或死記硬背的知識儲備模式。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學生思維導圖的大數據分析形成相對有效且具有普遍意義的解決方案,為后續跟蹤性鞏固練習提供最科學的依據,從而達到對學生多做多錯的周而反復性錯誤較好地根治,從根本上解決一類問題的思維難點。
同時其可運用范圍較廣泛,如寫作中記敘文素材的廣度拓延與行文閃光點的打造。議論文素材的廣度拓延與結構框架的熟化、優化。高三專題復習中各種微專題的知識樹搭建。文科名著閱讀及其他整本書“共性”情節、目錄知識樹打造等等,經過實踐都可以取得高于傳統說教式教學模式的收益。
但筆者也發現繪制思維導圖對于時間需求量遠遠高于一節普通常規課的時間使用值。又或者有些學生自我建立的思維導圖本身存在較大的偏差,不構成真正的思維導圖,可操作性不夠。筆者建議有二:
一是,教師不可過分盯著時間值。因為對于學生的學習,一個思維習慣的養成需要的時間值遠遠大于行為習慣。但一旦養成其影響收益也會遠超出一些行為習慣更正的收益。再者隨著高考改革,對學生的能力要求級別遠遠大于外在硬件知識強記,妄圖通過題海根本搞不定高考。那么與其面對學生多做多錯,教師一次次重復強調某個知識的尷尬處境,不如干脆放手,釜底抽薪。讓學生建立自己的思維框架,也許就能形成一股頭腦風暴,帶來一次質的改觀,從而一勞永逸。
可見,在思維導圖推行伊始,教師一定要舍得花時間。秉持“不做則已,一做必徹”的原則。讓學生先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摸索出建立思維導圖的方法。相信久而久之學生繪制導圖的時間會越來越短,而學生掌握了思維的方法對于其以后的工作、生活都會受益匪淺。
二是,個性思維導圖與小組合作探究式思維導圖自由切換。這主要針對學生繪制思維導圖時本身存在較大的偏差,即不構成真正的思維導圖,可操作性不強的問題。這里必須要明確的是教師能夠給學生一個自我思維成熟的空間并非等于教師放任式撒手。在高中這樣一個時間緊,任務重,壓力大的特殊時間,教師不可能絕對任由學生慢慢適應,不斷地低效率重復。我們提倡建立思維導圖,促成生本課堂的思維風暴革命,但如果持續低收益,之于學生,之于高考從結果上說就是失敗的形式主義。
為了減少失誤率,初期可以采用個人獨立繪制與小組合作繪制相結合的方法,即,個人在思維上先進行框架式初步搭建,然后直接在小組內進行展示陳述。即小組內先進行第一輪的思維PK,做出一輪篩選,排除沒有實踐意義的思維導圖,再進過合作共享比較,細化出具有本小組特色的思維導圖。最后各組經過展示匯報,形成科學性與實踐性較強的思維導圖。這樣既兼顧了個人思維的閃光點,同時利于及時糾出最初的思維偏差,減少了學生的無用功。
當然該方法的使用建議在初期,筆者還是希望每個學生都能生成自我特色的高收益的思維導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形成思維風暴,達成“生本化”課堂思維目標,促成高中課堂革命。
任何一種教學方法從形成、運用,到收益都是一個不斷摸索、更正、創新的過程。課改年已經悄然而至,課堂革命正鼓動著我們每一根躍躍欲試的神經。
然而更多的時候我們會選擇安于現狀,因為任何一個新方法的付諸實踐都會存在失敗的概率。成,皆大歡喜;而敗,卻不是教師一人的敗,他的背后有幾十個學生乃至家庭,這樣的敗我們傷不起。與此同時,改革也需要老師們付出超出原本教學投入幾倍甚至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在一條未經過自我實踐驗證的路上踽踽獨行,難免會有所遲疑。然而,多年的現場教學也讓我們每一個人看到既有教學模式的優與弊。我們期待一場課堂革命的來臨。因為無論是社會、家庭、學校還是教師都希望我們的孩子們能夠真正在課堂上當家做主,在知識中游刃有余,在考場上,在將來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成為一個真正懂得思考,樂于實踐的人。也許這就是今天這場思維革命的真正意義所在。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