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劍飛
摘 要:為了適應我國教育改革,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個人素養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學生個人素養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個人品性和思想道德意識的養成,而初中學生處于心理和生理的不成熟時期,教師在平時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引導和滲透對學生個人素養的養成尤為重要。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方法;個人素養
一、個人素養的概念和必要性
個人素養包括了一個人的知識水平、多方面的能力以及道德修養,是一個涵蓋了多方面內容的綜合素質定義。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于人的綜合能力和個人素養的要求也是呈逐漸增長的趨勢。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個人素養的培養,主要應包含學生健康的個人情感、積極的人生態度以及正確的價值觀。
學生擁有良好的個人素養是我國素質教育全面實施的基礎,良好的個人素養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人格魅力,同時也是學生形成良好個人品性的關鍵所在。正如上文所述,學生應擁有健康的個人情感、積極的人生態度以及正確的價值觀,這里的個人情感包括了學生豐富情感的培養,以及對于新事物的興趣。興趣是學生研究新事物的條件和基礎,因為興趣是主觀的,而主觀能動性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研究和學習。而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可以指導學生更好地發展。
二、初中語文教學的現狀
現在的初中語文教師依據傳統教學方式,認為初中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教師的基本目標就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于是根據教學大綱按部就班地教授學生,為考試做準備。當然也有部分教師認為學生個人素養作為學生個人品性養成的基礎,是極為重要的,讓學生認識到生活的“真善美”,這也是教師的職責之一。
三、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個人素養的對策
1.提高初中語文教師自身的個人素養
初中語文教師本身的個人素養是教導學生養成良好個人素養的基礎,教師的為人師表,在學生面前的一言一行都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語文教師具備良好的個人品德、優秀的知識素養和語言素養可以很好地引導學生學習,同時只有在教師深刻理解文章的基礎上,才能更有效地指導學生體會作者想表達的內涵。例如,《背影》《昆明的雨》《我為何而生活》這些課文都是讓學生理解情感哲思的文章,首先要確保教師能夠深刻理解文章含義,才能引領學生走入課本,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主旨,并聯系生活提升個人素養。畢竟,教師雖然教書但也育人,教師的本職確實是傳道授業解惑,但也不能忘了讀好書的前提是做好人,提升中學生的個人素養也適應了我國的素質教育。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通過提高初中語文教師自身的個人素養來促進學生的個人素養是極為必要的。
2.更新語文教學模式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往往是教師的“一言堂”,常常不顧學生就直接灌輸知識點,但這樣的語文教學時常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而提不起對學習的興致。因此,教師應更新語文教學模式,從學生的個人興趣著手,改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將語文知識與時代接軌,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知識。與此同時,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講解課文時,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文章找出答案理解文章主旨,在講解完課文后,教師也應當及時拓展內容,聯系實際教導學生有關思想道德品質方面的內容,引導學生思考現實中的問題,由此來提升學生的個人素養。例如,在講述《風箏》一文時,首先教學的重點在于文章的動作描寫和心理活動描寫,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讀文章時找出該描寫的句子,同時體會作者通過這些描寫想要傳達的內容,此時可以讓學生自主回答,而教師加以引導,得出作者敢于承認錯誤以及嚴厲的自責精神。在講解完課文后教師可以通過拓展問題,例如,“你們有過這樣的經歷嗎?”可以讓學生回憶生活中是否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在閱讀完本文后對自己的經歷有沒有更深一步的體驗和理解,以后應該怎么做?通過結合自身的例子加上教師的合理引導,促進學生提升個人素養。
3.要重視教學效果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在進行學生個人素養教育時,為了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果,教師應及時關注學生對課堂的理解情況即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根據教學效果的反饋實時調整教學的過程和方法,使用傳統教學方法教學的教師往往與學生的互動和交流甚少,并不能及時獲取到學生吸收知識的情況,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提問以及和學生的談話跟學生進行交流。為了更好地關注和了解學生,教師還可以通過平時小測或是考試卷的錯題歸納總結分析,深入了解每個學生對不同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由此來有針對性地對學生作出指導,可給學生制訂詳細的學習計劃,同時計劃應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要有利于學生語文素質的形成和提高。
參考文獻:
[1]崔百靈.農村初中語文教學與素質教育研究[J].科教文匯 (中旬刊),2012(2).
[2]郭鳳鳴.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素 質教育淺析[J].青年文學家,2011(15).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