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蒙特
摘 要:從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標層面來看,小學科學和初中科學教學活動的開展都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要目的的。但是,初中科學教學活動的開展更加注重知識的應用性。因此,初中科學是小學科學教學的延伸與拓展。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適應初中科學教學,教師需要采取多樣化的方式實現初小銜接教學,幫助學生在知識遷移下更好地參與初中教學活動。
關鍵詞:初小銜接;科學教學;銜接對策
縱觀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內容,其中明確指出,中小學科學教學活動的開展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主要目的的。其中,小學是科學啟蒙階段,初中是科學入門階段,二者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方面有著統一性。對此,在初中科學教學活動開展中,要想有效實現科學教學目的,教師需要立足小學科學,在教學銜接下,引導學生實現知識遷移,以此幫助其更好地掌握科學知識,實現科學技能的發展。那么,我們要如何實現初小科學教學的銜接呢?
一、增加知識量,拓展科學思維
就小學科學教學來說,其中的內容大都淺顯易懂。隨著學生科學認知能力的不斷發展,到了初中階段,其所接觸到的科學知識數量在不斷增多,而且科學知識難度也在不斷增大。這就需要教師在科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嚴格遵循序漸進的原則,在學生已有的科學認知能力的基礎上,將其小學階段所獲得的科學知識作為初中教學的“生長點”,以此在降低教學起點的基礎上,使學生能在知識遷移的過程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除此之外,隨著學生年齡的不斷增長,其思維方式由形象思維朝著抽象思維的方向不斷發展。對此,在初中科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我們除了要增加科學知識量,降低知識難度以外,還要采取立足小學科學教學特點,引導學生再次親歷科學探究過程,使其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既能獲得有價值的科學知識,又能獲得科學思維的發展,為其科學素養的養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研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該內容教學為例,其是中小學科學教學的重合內容,在小學階段,學生通過科學實驗的操作對變量的控制有所了解。但是,由于學生沒有在小學階段接觸“二力平衡”知識,導致其對變量的控制只知結論,不知原理,限制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基于此,我在初中科學教學活動開展中,首先引導學生回憶小學階段所學到的控制變量內容,及探究該內容所做的控制變量實驗,以此實現溫故知新。接著,我則將“摩擦力”調整到“二力平衡”教學之中,引導學生在控制變量實驗操作過程中,探究這些問題:為什么一個物體在傾斜的木板上進行運動的時候,其摩擦力與拉力相等呢?在牽動物體運動的時候,彈簧秤上會顯示出拉力,那么,在物體處于何種狀態的時候,彈簧秤上會顯示出拉力與摩擦力相等呢?在小學科學知識的引導下,學生會積極參與到實驗操作活動之中,以此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自主、合作解決問題,加深對本節課知識的理解。
二、訓練實驗技能,運用科學方法
在小學科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受現有教學環境的影響,一些學生在科學實驗操作的過程中,往往因為器材不完備,或實驗操作不規范等,難以從中獲得有價值的科學知識。到了初中階段,教學環境有所改變,此時就需要教師充分發揮其專業素養,盡量為學生創設科學的實驗環境,給予學生自主操作的機會,并對學生的操作過程進行嚴格的指導,以此使學生在親身體驗過程中享受到實驗操作的樂趣。除此之外,隨著學生科學學習能力的提升,其科學探究能力得到了發展。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科學教學活動的開展要實現科學探究。對此,在引導學生參與科學實驗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科學探究的機會,使其在自主操作的過程中,既能掌握有價值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又能獲得探究能力的提升。
以“物質的構成”為例,就教材中直接給出的實驗來說,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在沒有思考的情況下直奔主題是較難的。基于此,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之初,利用黃豆和芝麻引導學生自主操作,在芝麻和黃豆混合中測量前后體積的變化情況。在這個腳手架式的實驗引導下,學生再進行教材中的實驗自然就有了依據,利于其自主地運用量筒測量出“酒精與水混合”的體積。在這樣的實驗教學活動參與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在知識的輔助下,掌握實驗方法,還可以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獲得有價值的實驗結論,有利于掌握科學學習方法,促進科學學習能力的提升。
除了以上所提及的內容,在初中科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不但要像小學科學教學那樣,借助直觀、多變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還要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以此為學生科學素養的養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在初中科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在銜接教學理念的引導下,在把握小學科學與初中科學異同點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小學科學的價值,在知識遷移下,采取多樣化的方式引導學生溫故知新,科學探究,以此提升科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質潔.科學學科中小銜接教學習慣微調整[J].課程教育研究,2016(15):12-13.
[2]孫麗偉.初中、小學科學課程內容銜接之實證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4.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