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琴
摘 要:小學美術教學有很多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實踐內容,紙材的運用就是最常見的一種,如折疊、剪、刻、粘、編、織等等,它既能引起學生思考,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于學生更進一步學習和運用是一種有效的推動。
關鍵詞:小學四年級;美術課堂;紙材運用;能力培養
隨著國內有關學者對紙材在小學美術手工課中運用的進一步研究,紙材在美術課堂運用中的價值逐漸體現了出來,它對于學生的動腦動手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中小學美術課程標準”提出,以中國特色為前提的基礎美術教育體系初步形成,對我國中小學美術教育的健康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遺憾的是,由于認識上的原因,我國中小學教師在實際的美術課教學中,對于紙材的運用還是比較傳統、比較單一,缺乏一定的創新性。在新課程改革下,小學四年級美術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紙材運用的能力,雖然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整體效果還有待提高。因此,本人就小學四年級美術課堂教學紙材運用能力方面,談一些自己的研究與思考。
一、小學四年級美術課堂中學生紙材運用意義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美術教學的全面性能夠促進學生動腦動手能力的發展,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審美能力的提升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實踐證明,在美術課堂中進行折疊、剪、刻、粘、編、織等紙材運用能力鍛煉,能促進學生手腦的協調發展,也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和空間想象力。小學四年級學生經過三年系統的學習,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和認識能力,在美術課堂中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紙材運能力的培養,對于拓展學生思維空間,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熱情,都是有利的。更何況紙材運用的豐富性,容易獲得的方便性、可操作性,加之成本較低,環保性強,安全可靠等,都是比較適合已經具有較強動手能力的小學四年級學生進行折、疊、剪等的運用。這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有效開發學生大腦、陶冶生活情趣、啟發學生思維等,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小學四年級美術課堂中紙材運用存在的問題
我們知道,小學四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動腦動手能力,也有了自己基本的認識和一定的知識基礎,老師可讓學生通過美術手工課的學習,利用紙材等簡單的工具創作小作品,有效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但由于認識觀念的影響,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老師把手工課當成簡單培養學生勞動技能的課程,使學習重心出現了嚴重的偏移,除了動手能力,忽略了美術對學生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小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方法不當,就會扼殺學生潛在的一些能力和特性,讓學生像一個機器一樣,老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學生的剪裁、制作、折、疊等思路全跟著老師走,進行照貓畫虎式的學習,影響學生的發展,對學生創造力培養也無法落實。
三、小學四年級美術課堂紙材能力拓展的方法
1.結合紙材的特點拓展運用
每一種紙材都有自己的特點和性能,學生要根據紙材的物理性和化學性靈活運用,才能物盡其用,制作出更好的藝術品來。比如,如果學生要制作一架飛機,那么學生要選擇易折性,質較堅挺的紙材,這樣折疊出的飛機才有棱角。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并不是所有的紙材都具備透光性和可塑性,如蠟光紙、錫箔紙和海綿紙便不具備透光性,但是蠟光紙具有滑膩感,能反射光線。而褶皺紙、手工紙和瓦楞紙的透光性則是根據紙質的厚度決定的,紙越薄則透光性越好。比如,在教學生制作萬花筒時,可以讓學生選擇反射光線效果較強的紙材,呈現更好的色彩性等等。只要老師能在小學四年美術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大膽想象,拓展學生的思維,學生就能對紙材的運用具有拓展性、創造性,提高學生對于紙材的運用能力,從而實現紙材運用能力培養的有效性教學。
2.根據紙材的形態巧妙運用
在小學四年級美術課堂教學,對紙材的運用,老師要讓學生盡量根據它的形狀,如長方形、正方形等,根據其紙體的平面形態、立體形態等合理、巧妙地運用,這樣才能把紙材的作用最大化,也才能增加創作藝術的美感。比如,像一些手工紙、卡紙、海綿紙等質地較柔軟的紙材更適合平面形態;制作房子、桌子、人物等立體形態的工藝品要用有硬度的紙質,如錫箔紙、瓦楞紙、蠟光紙等,都能很好地進行肌理形態形藝術品的制作,發揮藝術紙材的作用,才能為藝術品加分。所以,老師只要在紙材運用教學中,讓學生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紙材,就能自己創作出有水平的作品。
總之,小學四年級階段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動手能力的關鍵時期。小學美術老師一定要認識到紙材運用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實踐課,為學生創造實踐機會,拓展學生紙材運用的能力,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美術情感,幫助其創作出具有藝術美感的作品。
參考文獻:
[1]劉必勇.小學美術手工課教學中紙材拓展運用研究[J].考試周刊,2016(15):184.
[2]魯雅婕.人教版與湘教版小學美術教科書比較研究[D].銀川:寧夏大學,2015.
編輯 李沂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