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婷
摘 要:英國紳士教育思想由貴族傳統文化、騎士精神和近代工業資產階級進取的價值觀念等融合而成。而我國古代的教育一貫以培養君子為最高目標,尤其是儒家教育思想。君子教育與紳士教育都以人格教育為核心,以培養時代需要的精英人才為目的,對維持本國的長治久安和持久發展,以及在形成本國特色文化、塑造本國良好的國際形象等方面均做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堪稱世界教育的經典。本文在對此兩種教育思想進行簡單分析與比較,以期對我以后的教育思想帶來些許啟示。
關鍵詞:紳士教育;君子教育;中西差異;啟示
一、紳士教育與君子教育的概念
1、 紳士教育
在15 世紀,“紳士”首先的和主要的含義是指國王、王后、公、候、伯、子、男等五爵。而“紳士”一詞最早出現在教育領域是由法國16世紀人文主義思想家蒙田提出。紳士教育的最初萌芽可追溯到古希臘的雅典教育目的一一培養良好公民。12~16世紀風行一時的騎士教育對紳士教育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藝復興后期,法國哲學家蒙田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培養通達人情世故、善于處理公私生活、懂得生活藝術的紳士教育目的。I7世紀英國著名教育家洛克集各種紳士教育理論于一家,在他的代表作《教育漫話》中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紳士教育思想體系。他主張培養一種 “紳士”一一“有德行、有用、能干”,具備“德行、智慧、禮儀和學問”四項特質的教育。
2、君子教育
“君子”一詞最早見于《易經》的記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指道德高尚、剛健有為的賢者能人。君子本意為“君之子”。中國周朝時期,周天子分封諸侯,建立邦國。諸侯稱國君,國君的兒子稱為君之子,即君子。因各諸侯國的君子普遍受到良好教育,因此文化、品味和修養水準都很高。后來春秋時期,君子變成士大夫的統稱。到了孔子時期,孔子對君子概念進行遷移、規范和系統化,認為具有高尚人格境界和高尚美德品行的人才能稱為君子。子日:“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懼。”這是孔子定下的作為君子的三條標準,也是孔子對“君子”的“仁”“智”、“勇”的人格特征最生動、最形象、最全面的表述。我國傳統的君子教育發端于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于封建時。隨著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君子及其相關的教育傳統對中國的教育產生了兩千多年深厚的影響。
二、紳士教育與君子教育的比較
1、紳士教育與君子教育的共同點
(1)都強調道德,重視道德教育。中國傳統教育素來以道德的修養和教育為中心,尤其儒家學說特別強調對受教育者“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孔子青睞的“士、君子”,孟子向往的“大丈大”,都是古人心目中的道德楷模。
尤其是宋明理學家把封建的倫理道德視為“天理”,強調修身養性,格物致知。他們在教育過程中采取“改過遷善”“致知踐行”的原則和“自省自察”“存養”的方法進行道德教育,主張靜以養心,修心以德,修已安人,在讀書治學中思考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意義,培養真正的“君子”品格。
英國的紳士教育也十分強調德行的重要性,洛克認為道德觀念來自教育和生活環境,否認天賦觀念和神的啟示。洛克把德行放在比知識更重要的地位,把聽從理性的指導、克制自己的欲望看成是一切道德與價值的重要標準及其基礎。
(2)皆以全面發展為主。洛克從德、智、體三個方面詳細論述了紳士的培養。在德育問題上,洛克主張要培養紳士的堅強意志和性格、克服欲望、服從理性、遇危險不失鎮靜。在智育方面,注重培養未來紳士的才干和善于處理各種事務的能力學習內容除了閱讀、書寫,神學,算術,幾何,天文,邏輯,修辭等基本知識外,還包括騎馬,擊劍,音樂,舞蹈等多種技能提倡多種學習方法。在體育方面,洛克對體育的見解內容十分豐富,其系統與新穎在西方教育史上沒有先例。不難看出,洛克的紳士教育主張是以全面發展為特點的。
中國傳統的君子教育一向是以人為本的,十分重視人的全面發展。教育內容則全面性體現在藝,即“詩、書、禮、樂、射、御”上。孔子將古人的君子概念和內涵加以延伸和深化,創造了具有儒家特色的“君子”教育,認為“君子不器”,所以君子要具備各方面的才能。教育培養出來的君子不僅要在德智體各方面出眾,更需要成為一個為國家朝廷盡忠效力,為百姓社稷建功立業的棟梁之才。
2、紳士教育與君子教育的不同點
(1)君子禮儀教育重內省,紳士禮儀教育重外化。我國傳統的君子講究內心的修養。“克己內省”主要講的就是在人與人交往的關系中,君子該如何待人接物的問題。君子主張在處理人際關系時,應重在嚴格要求自己,約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禮儀規范,此乃“克己”。“克己復禮為人”,講的就是這個意思。此外,君子在處理客觀的“道”(指道德行為的規范和準則)與主觀的“德”(指內心的情感和信念)的關系時,應重視積極開展主觀的思想分析活動,自覺地進行思想監督,而不受外來強加的限制,謂之內省。在君子教育中,“克己”需貫徹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內省也是日常提高修養的必用方法。“吾日三省吾身”,即為此意。
相比而言,紳士教育注重“形在其外”,重視經驗的獲得和應用。學生的作為應該依“理”而行,諸事都應該立有規矩,按照原則。比如,別人說話時不能插嘴;具有良好教養的人必須在面貌、聲音、語言、動作、表情上顯現文化氣質;“向紳士敬禮要彎腰,對別人說話時應注視他的臉”等。
(2)教育目的。紳士教育側重點要求人能夠熱愛、享受生活即可,終極信仰指向上帝。洛克認為應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提高他們的能力。教師的工作不是要把世界上可以知道的東西交給學生,而是要使學生愛好知識、尊重知識,使學生采用正確的方法去求知,因此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只在于向學生啟示一條途徑,日后沒有教員時,學生自己也可以前進。
孔子及整個儒家所關心的,是如何通過合理的教育,養成君子,君子教育以出世為目的,“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義為己任。孔子的教育對象是面向大眾的,秉承著“有教無類”的原則,“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只要象征性地交點學費就行了。打破了官府貴族對教育的壟斷,促進了教育的平民化。其目標就是,將平民子弟培養成君子,行道濟世。最終,后世形成了中國古代教育偏重人格道德培養的特征。
三、紳士教育與君子教育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紳士教育和君子教育對個人道德培養的重視,于當今物欲橫流、道德危機的時代,猶如黑夜里的兩盞明燈,為現代學生的道德教育以及全面素質教育的前進道路指明了方向。不過由此也可以看到過重偏重集體教育或個人教育,都會隨時間的增長顯現出無法預估的后遺癥,所以在這一方面,還要權衡好對個性培養與集體榮譽感責任感之間的關系。對崇高人格和全面教育的追求理應成為我們當代教育的新哲學和新理想。毫無疑問,這兩種教育的思想和精神對社會道德生活的規范與秩序,以及普通民眾的素養的提高必將起到不可估摸的指導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