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蔓
6月26日滬電股份公布年中業績預告,大超市場預期,使PCB板塊再次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目前全球PCB行業正經歷產能從日本、臺灣向中國大陸轉移的過程,而貿易摩擦下中興、華為等事件的發生,將使得高端產品FPC、IC載板、高頻板的國產替代加速。
國內PCB的企業主要有滬電股份、深南電路、景旺電子、崇達技術、鵬鼎控股、東山精密等。這些企業雖為同業但也各有不同,筆者將對各企業進行梳理盤點。(見圖一)
1、滬電股份
滬電股份主導產品為通訊板、中高階汽車板、工業控制板和消費電子四個板塊,分別貢獻總收入的65.59%、24.12%、9.69%和0.42%。
滬電股份目前生產基地包括昆山清松廠、湖北黃石廠和全資子公司滬利微電。昆山清松廠主營通訊板,但由于環保限產問題產能受限,該廠將低端產能轉移到黃石新廠中,聚焦于高端產品。滬利微電主營高階汽車板,也由于環保資源問題無法增產。因此公司在2012年新建了湖北黃石廠,其中黃石一期項目承接昆山廠的低端產能,二期項目將承接滬利微電的汽車板低端產能。
受昆山廠房搬遷以及黃石一期新建和投產影響,2013年公司業績下滑嚴重,2014年出現虧損,2015年開始恢復。2018年二季度,黃石廠一期單季度扭虧,二期項目預計將在2019年年底投產。公司此次業績超預期主要原因也在于黃石一期廠和昆山清松廠盈利情況的改善。
滬電股份并非國內最大的PCB廠商,但卻是近兩年盈利能力增長最為迅猛的。自2015年公司毛利率持續上升,ROE也持續提高,業績彈性出眾。此外,滬電股份收購了德國Schweizer19.74%的股份,Schweizer是全球一流的汽車PCB廠商,預計未來汽車PCB產品將成為公司業績增長的重要動力。(見圖二)
2、深南電路
深南電路業務包括PCB、電子裝聯及IC載板,營收占比分別為70%、12%、12%,IC載板毛利率最高、電子裝聯最低。下游應用以通信設備為核心占比超60%。
深南電路目前有四個工廠,位于深圳龍崗(2個)、江蘇無錫、南通。龍崗工廠主要涉及通信、工控;無錫廠主要生產PCBA及IC載板,IPO項目之一的IC載板項目由無錫深南實施,預計2019年年中投產,投產后將拉高公司總體利潤率水平。南通工廠也為IPO募投項目,面向5G通信,產能正在釋放。但公司南通基地土地實際使用不到一半,未來能夠在需求快速擴張時迅速擴大產能釋放業績。
深南電路PCB業務客戶主要是華為、中興、諾基亞、三星,其中華為占比最高達59.23%。公司綜合毛利率在20%左右,在業內處中等水平,低于崇達技術和景旺電子的原因主要是公司產品線比較復雜,而同質化的產品利潤更高。
3、鵬鼎控股
鵬鼎控股應收規模規模最大,但業績增速、毛利率、ROE表現均比較平穩,沒有太多驚喜。公司產品包括柔性印制電路板(FPC)、高密度連接板(HDI)、剛性印制電路板(R-PCB)、類載板(SLP)等。應用來看主要也是通訊用板,占比約79%。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大股東鴻海集團(富士康)依托在全球電子制造產業的地位,為公司引入了眾多優質客戶。長期以來,公司大型客戶包括蘋果、微軟、Google、Nokia、SONY、OPPO、vivo、鴻海集團及和碩集團。其中2018年最大客戶蘋果貢獻公司約71%的營收。但公司對蘋果依賴嚴重蘊含了業績不穩定的風險。
4、東山精密
東山精密原本沒有PCB業務,2016年公司收購全球第5大專業FPC廠商Mflex的100%股權,同時引入原珠海紫翔管理團隊,成為大陸FPC龍頭廠商,且為當前A客戶唯一內資FPC供應商;2018年公司收購FLEX(偉創力)下屬PCB制造業務相關主體,合稱為Multek(超毅),繼續拓展PCB業務。
2018年底公司實現總營收185億元,其中線路板業務(FPC+PCB)已達約100億元,占營收比例已超過50%,營收和利潤規模僅次于鵬鼎控股。未來東山精密的獨特看點在于可將濾波器和PCB業務綁定,互相促進擴張。
5、景旺電子
景旺電子產品包括PCB、FPC(柔性電路板)和MPCB(金屬基電路板)三類,營收占比分別為58.9%,31.4%和8.1%。其中,MPCB毛利率最高約41.5%,PCB次之約35%,而FPC由于包括各類元器件,價值量較高,毛利率卻最低約20%。公司的盈利能力較好,綜合毛利率和ROE均較高,2015年以來一直保持在行業高位。
6、崇達技術
崇達技術目前產能主要在深圳、江門、大連以及三德冠,正在擴張的項目中江門二期項目進度已達100%、超大規格線路板技術改造項目已完成40%;高多層線路板技術改造項目完成50%。其中由于江門二期HDI項目生產爬坡、客戶訂單導入、良率穩定尚需時間,階段性的良率和訂單問題影響了公司2018年和2019年一季度的利潤率。實際上崇達技術的產品并不高端,但公司的毛利率和ROE一直處于業內最高水平,這與公司的客戶結構有一定關系,不同于其他企業的高客戶集中度,崇達技術的前五大客戶合計占比僅20%左右。公司產品出貨批量小、但批次多,不存在被大客戶壓價的現象。
不過,這一出貨特征限制了公司的營收天花板,為此公司通過收購三德冠切入軟板賽道;同時還收購了普諾威35%股權,切入IC載板領域,借此來提高公司營收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