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是小學階段的基礎學科,是培養和發展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等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有效“武器”,同時也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和關鍵。只有提高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才能夠實現學生學習質量與綜合素質的提升,由此可見,提高小學生語文學習的效率和質量至關重要。基于此,本文從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指導學生語文學習方法與幫助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三方面出發,分析與探究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的有效途徑與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學生的學習效率是影響和決定學生學習質量的重要因素,只有實現了高效的學習學生才能夠從中獲得更多的知識的增長和能力的提升,才能夠充分實現語文學科的價值與效用。因此,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語文教師作為知識與學生之間的紐帶與橋梁,必須要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結構出發,努力探索科學、高效、創新的途徑與方法,促使學生的語文學習更加的高質量、高效率。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對此展開一番具體的研究與論述。
一、 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興趣是學生開展一切學習活動的原動力,只有充分激發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才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學習效率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通過各種趣味化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等教學設備來直觀展示語文知識,增強學生直觀感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者,教師可以通過編創歌謠、組織游戲、角色扮演、知識競賽等方式來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體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例如,在教授《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時,為了提高學生們的學習主動性,筆者結合多媒體為學生們播放了一些有關“狼牙山五壯士”的影視資料,讓學生們通過視頻感受狼牙山五壯士的大無畏精神與愛國情懷。在觀看影片結束后,筆者在讓學生們對課文進行熟讀,熟悉課文內容,這時,筆者再讓學生對“狼牙山五壯士”進行角色扮演,將自己的情感融入角色中。這樣一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筆者通過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有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 指導學生語文學習方法,實現學習的科學性
學習方法的正確與否是影響學生語文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學生沒有科學、正確的學習方法便很容易“走彎路”。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注重對學生語文學習方法的指導。首先,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的預習方法,使學生能夠在新課開始前更好地明確重點學習的方向和內容;其次,教師要使學生掌握科學的課堂聽講的方法,集中精力并緊跟教師的思路,才能夠實現高效的學習;最后,教師要教授學生基本的課后復習方法,使學生能夠更好進行知識回顧、掌握與運用,進而實現學生學習的科學性,使學生學的更有成效。
例如,在教授《螳螂捕蟬》這篇課文時,為了實現學生學習的科學性,筆者在教授本節課前,為學生們制定了一項任務,即對課文進行預習,標記課文段落,了解課文整體,待上課后,學生們的學習思路才能夠好的融入課文中。另外,通過預習,學生們對課文中的生僻字也有了了解,大大節省了上課的時間。這樣一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筆者通過指導學生語文學習方法,有效實現了學生學習的科學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 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習慣,保障學習的高效性
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改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錯誤、優化學生數學學習效果。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通過各種方式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體而言,語文教師要根據教學過程中的不同的環節來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各方面的學習習慣,包括進行科學的課堂提問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組織書寫競賽來培養學生規范的書寫習慣等等。此外,教師要對具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予以表揚和鼓勵,通過正強化來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以保障學生學習的高效性。
例如,為了保障學生們學習的高效性,在上課過程中,筆者重點關注學生們的學習態度,觀察每一位學生上課的表現,當有學生上課出現走神時,筆者會及時提醒,讓學生們注意力集中到課堂的學習中。另外,在學生們書寫的過程中,筆者會觀察學生們書寫方法,指導學生們正確的書寫方式,讓學生們養成良好的習慣。這樣一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筆者通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習慣,有效保障了學生學習的高效性。
總之,提高小學生語文學習的效率是新課標對語文教師提出的重點要求,也是保障學生學習質量、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的重要舉措。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走出傳統教學觀念的誤區,通過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指導學生語文學習方法與幫助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等策略的運用,來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從而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效率的進步和提升。
參考文獻:
[1]熊學敏.小學語文教學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策略[J].鄂州大學學報,2018,25(3):85-87.
[2]董禮玲.小學生語文學習效率提升的教學優化方法[J].江西教育,2017(18):61.
作者簡介:
朱海櫻,四川省巴中市,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