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仁
【關鍵詞】 數字化校園;智慧校園;關鍵技術;方向;原則
【中圖分類號】 G6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7—0020—01
數字化校園是教育信息化發展到一定時期的必然產物,是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影響和改變傳統校園建構的必然結果。但數字化校園只是通過網絡技術進行教學資源的數字化建設,并進行簡單管理平臺的搭建,難以支撐和滿足信息化高速發展、移動物聯日新月異和社會信息化大環境融合的要求。因此,數字化校園向智慧校園轉變已成為必然趨勢。
一、智慧校園建設的關鍵技術
智慧校園建設廣泛運用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數據挖掘、知識管理、大數據、虛擬化等技術,強調以人為本、互動參與的先進理念,從而構建支持智慧教育發展的信息化環境。互聯網在整個智慧校園系統中起到的就是基礎網絡的作用,所有的社交網絡和內網,全部以互聯網為基礎網絡進行衍生和拓展。互聯網是校園打通外部廣闊世界的通道,是校內教育資源與校外教育資源深度融合的途徑。智慧校園借助云計算創新服務模式,創造存儲和資源的動態分配、動態部署等新模式。云計算虛擬化地存在于網絡中,具有安全性好、規模大、允許個性擴展、按需服務等特點,無論是基礎設施、平臺或是軟件,都是全新的服務方式。物聯網是以現有互聯網技術為載體,綜合運用射頻識別技術、傳感網技術、互聯和集控管理的M2M技術和通過射頻識別、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將各類設備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追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技術。物聯網體系主要由運營支撐系統、傳感網絡系統、業務應用系統、無線通信網系統等組成。在智慧校園的建設中,利用物聯網技術,能更好地推動學校的教學管理和校園一體化的智能管理,對構建校園生活、學習、工作一體化服務具有重大意義。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隨處可見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方便,從傳統Web服務轉移到了移動平臺上似乎成了未來發展的必經途徑。隨著智能手機、4G網絡的普及、無處不在的寬帶無線網絡以及云服務平臺的應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通過手機或Pad上網獲取資訊、收發郵件、學習閱讀、社交聊天,大多學校已建設的很多信息化系統也需要借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新載體延伸更多更周到的服務。移動終端的使用,能夠給用戶帶來隨時隨地的服務體驗。隨著近年來“云”技術的快速發展,數據數量也以指數級的速度增長,觸發了人們對大數據的關注。在智慧校園中,“云”技術的廣泛應用,校園數據也出現了同樣模式的增長。利用物聯網收集數據,通過讀大數據,對大數據進行開發、分析,以此為依據實現教育有效性的評估,為管理者決策的提出和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學可靠的依據。
二、智慧校園的建設方向
1.智慧校園建設的方向和行動。研究發現,智慧校園建設中需求缺失的項目已然十分明顯,從一級維度來看,智慧教學、特色發展是需要重點關注的方向;從二級維度來看,信息化領導力、組織架構、智慧服務、教育應用、資源共享、資源應用、學生發展、前沿探索、突出成果、機制創新等需要重點關注;從高維度來看,我們需要大力發展基于網絡的教育實踐、創新實驗室的應用、數字化評價和綜合評估、智慧教學范式的實驗推廣、支持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這也是教育信息化應用推進中的難點。在建設時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需求飽和現象。
2.智慧校園建設的設計原則。一是統一標準,資源共享原則。建設時需要充分考慮相關學校和相關信息系統間的互聯互通、加強相互融合,由主管單位牽頭,統一網絡技術指標、業務系統,實現各類教育信息資源的共享,使手中有限的資源煥發出的效益最大化。二是開放性原則。必須不斷地對系統改進升級,保持其技術層面的開放以保證后續階段的工作和管理能連續進行,以及后續工作的方便。三是以現有平臺為藍本,避免重復建設原則。以智慧校園平臺為框架,完美集成各種應用系統,實現數據的最大化利用,確保在建設過程中,秉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實現高效管理的目標。盡可能減少重復施工,增加各系統應用創新開發。四是先進性原則。應以先進的智慧校園理念作為設計系統的指導思想,結合先進技術、先進的工程方法,建設一個可持續、先進、開放智慧校園,最終建成思想先進、技術先進、系統先進、組織方式先進的微型智慧校園。五是系統安全性原則。而對開放的數據環境,信息安全格外重要。在系統平臺中,應用軟件的規劃、設計與建設,應該考慮多方面的信息安全,以及其解決策略。例如信息的存儲和提取、信息的傳輸,以及在人的參與下的信息安全問題。
智慧校園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漫長的系統過程,在總結成功經驗的同時,學校要考慮自身的發展特點,最終建設可以真正融入中國社會的特色智慧校園。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