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才
【關鍵詞】 數字校園;教學模式;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7—0111—01
為了更好地推動數字校園環境下課堂教學改革,我校探索改革,形成了“四環六步”高效課堂教學模式。隨著數字化校園的建成,我們發現該模式還存在諸多弊端。為了在新環境下使該模式能更好地發揮作用,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們對該模式進行了更深入研究。
一、數字校園環境下教學模式創新研究的目標
1.利用數字化校園環境下的設備和資源,打造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讓教師能開發網絡教學資源,在數字化教學環境下,使用數字化工具,應用數字化資源進行高效教學,使學生能利用網絡學習空間和微課,實現自主學習,進一步完善“和諧互助”教學策略與“四環六步”相融合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2.通過數字化環境下的教學實踐,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培養學習興趣,提高課內外學習的效率,最終讓學生在數字化環境學習中學會自主學習。
3.通過多年的智慧教室教學實驗,不斷總結經驗,培養一批數字化標兵,帶動全校教師最終全部踏進數字化教學的殿堂。
4.通過數字化環境下的教學實踐,梳理總結典型經驗,發揮輻射帶動效應,引領我縣數字校園的建設與應用發展,為實現數字校園、智慧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數字校園環境下教學模式創新研究的措施
1.抓住關鍵,加強師生培訓力度。我們先后多次對老師進行電子白板、智慧課堂、錄播設備使用培訓,對學生進行平板電腦和智慧課堂系統的使用操作培訓。通過培訓全體老師熟練掌握了錄播室內設備、電子白板和智慧課堂平臺的使用方法,并能熟練使用“暢言教學通”“上海易教”等軟件進行課堂教學,全體學生掌握了電子平板的操作方法。
2.加強線上交流,助推教學改革。一是我校與山東即墨28中學簽訂友好互助協議,并建立兩校線上交流機制。兩校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共同研究教育動態,研討教學方式。二是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創建金塔縣初級中學教育發展聯盟區網絡交流平臺,做到了“理念共享、資源共享、設備共享”。三是每學期與“中學學科網”等教育名站聯系,為我校教師開通免費賬號,下載使用優質教育教學資源。
3.加強交流學習,助推教學研究。依托先進的錄播室和暢通的網絡,學校“三課兩活動”可以實時傳送,老師們可以坐在電腦前聽課,即時進行線上評議,促進聽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結合“一師一優課”及省市縣微課比賽,學校“互聯網+創新教學技能大賽”等,形成以賽促教、以賽促研的良性運行機制。
4.注重家校溝通,發揮家庭教育作用。通過召開家長會,和家長一同研討教育教學方式,轉變觀念。和家長溝通交流,發放“智慧課堂”征求意見書等方式,讓家長支持學校教學改革,支持孩子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工具學習,提高學生學習成績,轉變學生思維方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三、數字校園環境下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創新的優勢
1.加大網絡硬件設施建設力度,構建了高速暢通的校園網絡環境。為課堂教學改革研究提供物質和技術保障。我校建立了良好的現代教育技術環境,搬遷并高標準改造了網絡中心,建成智慧教室25間,實現了“互聯網+”理念下的教學模式創新,并鼓勵教師積極使用平臺和資源進行課堂教學改革。
2.加強教師信息技術素養的培訓力度。時代的變化、教育的發展、技術的改革和觀念的更新,使得廣大教師面臨著復雜多元的思想觀念,解決這一問題的基本策略就是對教師開展課程培訓。學校多次對老師進行“電子白板的創新應用”培訓。每學期還邀請科大訊飛公司的專業人員對學校師生進行培訓,通過培訓,智慧課堂、“互聯網+”模式下的課堂教學已成常態。
3.改變了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在數字校園環境下,我們開展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研究,通過逐步構建數字校園環境下以學生為主體,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線,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宗旨的自主、合作、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分享,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4.以培促教,加快教師的專業成長。學校通過開通校園網,實現了“事事通”“師師通”“時時通”“室室通”的多效功能,以此加強教師培訓。通過網絡把優秀教案共享、案例交流、信息通報、專題討論等,上傳在校園網上,做到學校統籌規劃、教師自主登錄,對培訓進行有效管理,盡可能大的實現知識和資源的共享。這樣能滿足教師個性化的要求,給教師以更大的自主權,以提高學習效率,從而改變被動的學習方式。
(本文系2017年度全國信息技術研究課題《數字校園環境下教學模式創新研究 》階段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176230033)
編輯:陳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