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琴
【關鍵詞】 語文課堂;學生;主人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7—0152—01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作為教師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給學生一個自由的空間,讓他們充分地讀、盡情地說、好奇地問、自由地議,扮好“主人”這一角色。因此,筆者認為應該抓住讀、說、問、悟、議這四個關鍵環節,優化施教策略,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引導學生充分地讀
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方法。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讀在感知理解、說話寫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必須做到:一要保證“讀”書時間充足。小學生是一群以無意記憶為主要特征的兒童,“讀”應成為閱讀教學的核心與靈魂。一節課里讀(朗讀與默讀)的時間累計應不少于1/2。二要體現“讀”的形式多樣。一是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樂讀”,避免單調枯燥的訓練僵局。二是由于教師導讀的對象、教材、目的不同,也將決定“讀”的形式多樣。三是要體現全體性,要堅持面向全體的原則,給每一名學生出彩的機會。只有人人得到訓練,才能個個得到發展。四是要體現層次性。讀的層次表現為:初讀感知——細讀感悟——熟讀培養語感——精讀熏陶情感。教師在平時訓練引導上讓學生“拾級而上層層遞進,水到渠成。
二、引導學生深刻地悟
語文教學最大的學科屬性,在于其模糊性和精確性的巧妙融合,如何讓學生精準感知文本背后的東西,體悟作者通過文字、修辭等真正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是語文教學中最關鍵的一環。對此,教師可以巧用問題導學,引導學生步步探究。如,在教學《揠苗助長》這則寓言故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文。一是文中的“巴望”是什么意思?二是農夫巴望什么?三是他采取了什么方法?四是結果怎樣?學生讀完課文,思考并回答問題之后,教師分析句中“好像”“焦急”兩個詞語的關系,體會農夫盼望禾苗長得快些的急切心情。接著提出農夫把禾苗一顆一顆往高里拔,認為力氣沒有白費,他的根據是什么?結果怎樣?你認為農夫的力氣白費了嗎?為什么?這一連串的提問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激發了學生的思維,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積極討論,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引導學生好奇地問
疑是思維的開端,“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讓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對于學生的提問,教師應盡可能地滿足,因為任何壓抑、干擾都將會使創造的心靈受損。因此,教師要尊重與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創設激發學生質疑問題的學習環境,把學生的天真、好奇誘導到科學的軌道上來,讓每個學生養成善于問問題、挖問題和延伸問題的習慣。如,在教學《將相和》一文,學生碰到了以下問題:1.藺相如是勇敢的人,對親王都敢以死相逼,為什么避而不見廉頗?2.他是不是有什么把柄在廉頗手里?接著筆者繼續鼓勵學生:“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下面請你們通讀全文,積極思考,解決你們提出的問題。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而且使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達到自己解決課文主要問題的目的,使學生主體作用自覺主動地被激發,實現生成的目的。
四、引導學生自由地議
課堂上教師應給學生充分的“自由”,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展開不同意見的討論甚至辯論,并及時給予評定和表揚,不要壓抑學生的求索和創新精神。如,在學習《少年閏土》這篇文章后,筆者組織學生展開了一次辯論,并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有的學生認為閏土知識多,有的學生認為“我”知識多,同學們,你們認為誰的知識多呢?這樣把辯論活動引入課堂,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參與興趣,而且使學生的參與變得真情投入,使他們的情感、興趣、個性、思維、人格等在爭辯、交流中得以反映,充分展示學生的心靈自由。在爭辯中進行了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學生的思維突破了常規和經驗的禁錮,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培養。
精彩而有智慧的語文課,在于學生能提出更多的為什么,在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大量的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在于學生對所學的東西感興趣,產生強烈的探究欲,在于學生質疑和評判了多少,在于學生是否展開想象的翅膀。課堂是教師的,更是學生的,教育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學生完整、準確地掌握知識,形成終身受益的方法,為以后進入社會獨立面對人生打下扎實的基礎。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