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低段《道德與法治》評價秉承著以評價促發展的理念,實現評價內容多樣化,評價主體多元化,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自控能力、合作意識,促進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和發展,切實增強德育評價的有效性,是優化教學評價方式的重要手段,從而達成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目標。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評價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評價成為改革的焦點。教學效果需要通過評價來說明,評價的發展直接決定了怎樣教和如何學,決定了學生的全面成長和教師的專業發展。小學低段《道德與法治》是一門活動型綜合課程,與兒童的生活分不開,課程內容也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在教學評價上,需要形成一種全新的活動式的多樣評價觀。
一、 活動創設:借助研學旅行,關注表現性評價
表現性評價(performance assessment)是指“教師讓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生活環境中,運用先前獲得的知識解決某個新問題或創造某種東西,以考查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實踐、問題解決、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種復雜能力的發展狀況”。
以下結合“研學旅行”活動談談表現性評價的合理運用:所謂研學旅行,是將學生在學校中習得的“知、情、意、行”有針對性地放大,打造道德認知鏈接,將其拓展到自然、社會之中,引導學生在游覽、走訪、現實實踐學習中獲得積極的體驗和豐富的經驗,形成對開展研學所在的自然、社會、人文、歷史、科技與自我之間的整體認識,使其養成問題意識,發展良好的科學態度、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鑄就良好的個人道德品質。在研學旅行過程中,借助表現性評價,強調在完成實際任務的過程中對學生評價的發展,不僅要評價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對學生表現的觀察分析,評價學生在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與他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積極的態度、科學的價值觀。結合研學活動具體評價時應注重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可采取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個別評價與集體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等多種形式。如制定學生“研學情況記錄表”,通過學生自評、組內互評、家長評價等形式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研學習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并將小學生研學旅行情況記入學期評價中。
二、 成長記錄袋:關注行為表現,促養好習慣
成長記錄袋的內容首先具體體現在記錄袋的封面上,封面上的欄目可由師生協商確定,可參照以下具體設計:
學生需要確定的是要收集的東西,即決定哪些成果放入成長記錄袋,每種成果要多少樣本。成長記錄袋不是簡單的文件夾,其中的材料應依據特定目的而收集。如果創建成長記錄袋的目的是展示學生最優成果,那么收集的內容應是學生認為最滿意或最重要的作品。老師需要確定的是評分的程序,即明晰評價的標準,讓學生知道作品的要求及他們的作品怎樣被評價,根據需要可采用等級或分數進行評價。
三、 多元化作業:活動實踐,激發潛能
布置并指導學生完成適當的作業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在作業的完成過程中,學生能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習興趣、發展創造性思維和提升核心素養。而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的智能有多種表現形式,從課程評價的角度思考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作業布置,該理論完全可以審慎應用。
一是堅持用新穎、靈活、有趣的作業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二年級“身邊的環境”這一教學內容設計的知識非常多,如果按照書本填寫相關作業,很難起到提升學生環保意識的作用,所以我布置學生合作調查的作業,幫助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提升環境保護的意識。在前期準備的過程中,我將全班學生分成四組。第一組學生制定問卷,實地考察取證,了解泉州地區水資源狀況。第二組學生了解泉州地區環境保護的整體情況。第三組學生對水污染治理搜集和宣傳。第四組學生對校園水資源情況調查。學生將自己的調查視頻拍攝、數碼顯微鏡的水樣觀察進行宣傳,將調查內容制作成二維碼分享,效果非常好。
二是堅持及時評價原則。堅持捕捉學生作業中的閃光點,學生通過自評、互評等方式樹立信心。如將學生作業做成作品展示并評選、將學生作業制作成視頻留念等。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盡管對學生的行為評價有著不如意的地方,評價的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但評價始終會給我們的教育帶來意外的收獲,它會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其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伴孩子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張崧.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J].中國德育,2017.
[2]張玉蘭.一堂日本道德課:學生自我評價教學個案的啟示[J].思想理論教育,2008(4).
作者簡介:
周淑萍,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