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蕓

【摘 要】目的:探討B超在甲狀腺結節性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8年5月—2019年4月期間在我院就診的甲狀腺結節性疾病患者140例作為研究對象,患者依次行B超檢查和穿刺取樣檢查。對比分析B超檢查診斷結果與穿刺活檢診斷結果,以此來評估B超在甲狀腺結節性疾病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結果:140例患者經穿刺取樣檢查證實,結節性甲狀腺腫患者40例、甲狀腺瘤患者50例、橋本氏甲狀腺炎患者30例、甲狀腺癌患者20例。經B超檢查檢出,結節性甲狀腺腫患者40例、甲狀腺瘤患者48例、橋本氏甲狀腺炎患者30例、甲狀腺癌患者6例。與穿刺取樣檢查結果相比,B超對結節性甲狀腺腫、甲狀腺瘤、橋本氏甲狀腺炎的診斷準確率均與之相當,P>0.05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但對甲狀腺癌的診斷準確率,卻明顯較低,P<0.05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B超對甲狀腺結節性疾病的臨床診斷可獲得較高的臨床診斷準確率,但B超對甲狀腺癌的診斷效果欠佳,因此,在對疑似甲狀腺癌實施診斷時,需結合穿刺活檢進行針對,方可避免出現漏診。
【關鍵詞】:B超;甲狀腺結節性疾病;診斷
【中圖分類號】R445.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8-03--01
甲狀腺結節性疾病是十分常見的甲狀腺疾病,且以女性的發病率較高[1]。甲狀腺結節性疾病會對患者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部分甚至存在惡變的可能[2]。因此,及時準確地對甲狀腺結節性疾病進行臨床診斷,是非常重要的[3]。B超是臨床上最常用的一種甲狀腺結節性疾病診斷方式,為了進一步探討B超在甲狀腺結節性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筆者以下就此實施了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5月—2019年4月期間在我院就診的甲狀腺結節性疾病患者140例作為研究對象,男46例、女94例,患者年齡26—68歲,平均年齡(48.4±6.3)歲;病程1—15年,平均病程(6.3±1.3)年。本次研究均獲得了兩組研究對象的知情同意,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臨床方法
140例患者依次行B超檢查和穿刺活檢檢查,B超檢查使用B超診斷儀,探頭頻率為7-10MHz,檢查過程中嚴格按照B超檢查的操作流程進場,在B超檢查過程中要對甲狀腺結節的狀態、內部回聲、血流走行及結構進行觀察。完成B超檢查之后,對患者實施穿刺活檢,穿刺后取樣,送實驗室檢查。最后對比分析B超檢查診斷結果與穿刺活檢診斷結果,以此來評估B超在甲狀腺結節性疾病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1.3 統計學處理
用spss21.0對數據進行處理,結節性甲狀腺腫、甲狀腺瘤、橋本氏甲狀腺炎、甲狀腺癌的診斷準確率數資料用“%”表示,借助X?檢驗進行比較。當統計值p<0.05,則表明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
2 結果
140例患者經穿刺活檢證實,結節性甲狀腺腫患者40例、甲狀腺瘤患者50例、橋本氏甲狀腺炎患者30例、甲狀腺癌患者20例。經B超檢查檢出,結節性甲狀腺腫患者40例、甲狀腺瘤患者48例、橋本氏甲狀腺炎患者30例、甲狀腺癌患者6例。與穿刺活檢診斷結果相比,B超對結節性甲狀腺腫、甲狀腺瘤、橋本氏甲狀腺炎的診斷準確率均與之相當,P>0.05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但對甲狀腺癌的診斷準確率,卻明顯較低,P<0.05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數據如下:
3 討論
B超是目前廣泛認可的甲狀腺結節性疾病診斷方式,通過B超檢查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對甲狀腺的交界位置清晰度、血流情況、性狀和回聲等進行詳細地觀察,利于臨床醫生了解患者的病灶性質,從而對甲狀腺結節性疾病起到良好的診斷效果[4]。從本次研究中也可以看到,經B超檢查能夠對結節性甲狀腺腫、甲狀腺瘤、橋本氏甲狀腺炎進行準確的檢出,診斷準確率較高。但同時從研究結果中也可以看到,B超檢查對甲狀腺癌的診斷效果并不理想。這主要是由于B超檢查是,對甲狀腺癌患者的微小型鈣化灶顯示不清,同時,聲像圖上甲狀腺癌特征及血流信號辨認困難,導致檢出率不高[5]。
綜上所述,B超對甲狀腺結節性疾病的臨床診斷可獲得較高的臨床診斷準確率,但B超對甲狀腺癌的診斷效果欠佳,因此,在對疑似甲狀腺癌實施診斷時,需結合穿刺活檢進行針對,方可避免出現漏診。
參考文獻
吉小莉.B 超對甲狀腺結節性病變的診斷作用與超聲特征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25):153-154.
汪詠梅.200 例甲狀腺結節患者的 B 超診斷特點及臨床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20):48.
徐曉紅.探討 B 超用于甲狀腺結節患者診斷中的臨床效果[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7,1(03):250-251.
錢勁.B超在甲狀腺結節性病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6,7(13):69-71.
寧靜,如黑牙·沙吾提.B超在甲狀腺結節性病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49):9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