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豪
【摘 要】我國正處于新時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增長結構以及實現新舊動能轉化的關鍵時期,我國旅游業的發展速度與規模也逐步提升擴張,開始向社會經濟發展支柱型產業邁進,有力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本文通過對我國當前旅游業融合發展的新特征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對制約旅游業融合發展的不利因素進行研究,找尋我國旅游業融合發展的優化路徑,為經濟新常態下我國旅游業融合發展提供建議。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旅游業;融合發展
一、引言
我國經歷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后迎來了中高速增長的“經濟新常態”,我國居民收入水平得以快速提高,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旅游業的發展也應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由傳統的少數富裕人群消費變為普通人群的消費需求,使旅游產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所占據的比重逐步提高,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有效力量,同時呈現出融合發展的新趨勢。因此,在經濟新常態視角下,展開對我國旅游業融合發展新特征以及制約旅游業融合發展的因素研究,對于我國旅游業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旅游業融合發展新特征
我國旅游業開始向社會經濟發展支柱型產業邁進。相較于傳統產業來說,旅游業作為增長快、包容度廣的綜合性產業,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動經濟增長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根據世界銀行所發布的報告,旅游業每增加1美元的消費,就能為世界經濟帶來3.2美元的經濟增長。我國旅游業雖然起步晚、發展水平低,相較于西方發達國家來說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較弱,但是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旅游業正處于高速發展的新趨勢。2017年我國居民境內旅游人次超過40億,旅游花費占居民消費支出的10%,居民境外旅游人次超過1.2億,居于世界首位,境外游客入境旅游1.3億人次,當年旅游業對我國GDP的直接貢獻率為4.9%,綜合貢獻率超過10%。
我國旅游業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逐步提高。現代旅游業已經發展成為融合三大產業的綜合性產業,不僅能夠有效提供適應消費結構升級的農產品、工業品的消費與發展,還能夠有效帶動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尤其是與旅游業密切相關的餐飲、住宿、交通客運等方面,工業率均超過80%。
我國旅游業步入全域旅游階段。隨著我國旅游業的不斷發展,我國85%以上的城市已將旅游業列為地區發展的支柱產業。根據我國對旅游業及其相關產業的劃分,共計11個大類、67個小類,旅游業及其相關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覆蓋的范圍越來越廣。通過將旅游業作為地區經濟發展的優勢產業,實現了對區域范圍內社會資源配置、服務體制改革等方面全方位的優化,有力推動區域內產業融合發展、資源整合利用,實現了旅游業發展的全景式打造、全社會參與以及全區域管理。
三、制約旅游業融合發展的因素
當前我國旅游業在融合發展中已經取得一定的進步,但是受到我國長期以來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旅游業在服務供給尤其是高品質服務供給上還存在一定的缺口。具體來說,當前我國旅游業融合發展還存在著供需矛盾、體制改革落后、品牌化進程緩慢的問題。
首先,旅游產品及服務在供給與需求上的不匹配是制約我國旅游業融合發展的首要因素。從我國旅游業融合發展的總體來看,我國旅游產品與服務在供給上呈現出觀光產品多、度假產品少,重復產品多、品質產品少,資源驅動多、創新驅動少等特征,與當前大眾的實際需求之間存在著不匹配。部分經濟相對落后地區受到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對旅游資源開發的投入力度不足,尚未建立起旅游發展的基礎配套,無法滿足公眾對旅游消費的需求。
其次,體制改革落后也是制約我國旅游業融合發展的關鍵因素。受到我國傳統體制的影響,當前我國旅游景區仍是以國有公共景區為主,部門化、條塊化的管理模式造成了旅游資源與旅游市場的溝通不暢,從而導致區域旅游發展存在動力不足的問題,相關部門在旅游資源整合、旅游區域聯合以及相關產業融合等方面的執行能力較差,小牛拉大車的問題依然存在。此外,受到我國傳統體制的影響,旅游業發展投融資體系的建設落后導致銀行貸款、資本市場對旅游資源開發的關注度較低,從而使得我國部分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在對旅游資源進行開發時過度依賴財政撥款,地方財政能力的不足又反過來對旅游資源的開發產生制約,對旅游業的發展形成阻礙。
最后,部分地區旅游業發展品牌化進程緩慢對我國旅游業融合發展的制約作用也不容忽視。當前我國部分區域政府部門在進行旅游資源開發的規劃上缺乏權威性,造成區域內旅游資源開發的隨意性較強,開發過程中不能按照政府部門制定的規劃進行,低水平化、同質化的問題較為突出。同時,部分旅游景區收入的主要來源仍是以門票為主,對周邊相關產業諸如餐飲、住宿以及娛樂的開發力度不足,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無法發揮旅游業對周邊產業的帶動作用。此外,旅游業行業規范的執行力度較低、旅游市場對產品定價的約束力不足、從業人員整體素質水平較低在旅游市場中仍普遍存在。
四、推動旅游業融合發展的建議
為進一步優化旅游業融合發展的態視,提高旅游業融合發展水平,必須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通過相關制度的制定以及監管力度的提高,打破制約旅游業融合發展的壁壘,通過創新驅動加快旅游業融合發展的質量與效率,實現旅游業融合發展的轉型升級。
一是要推動進行旅游業管理體制改革,加強對旅游資源的協調整合力度。在旅游業快速發展的當下,其與其它產業的相關性日益提高,必須通過進行旅游業管理體制改革,破除旅游業多部門交叉管理、重疊管理的舊格局,加快建設全域旅游管理制度,從而推進區域間以及區域內的交流合作,實現旅游業與其他產業協同發展。針對當前旅游資源分屬不同政府部門管轄,應加快對旅游資源的所有權、管理權以及經營權的體制改革,在堅持共建、共商、共享的原則上,建立多層級、多部門的聯動管理機制。以黑龍江亞布力旅游度假區為例,其由黑龍江省長親自擔任旅游度假區建設組組長,優化原有管理格局,建立形成多方聯動、利益共享的發展新格局,對旅游資源的配置效率進一步提升。
二是要推進旅游業發展投融資體系建設。旅游業與其他產業不同,其存在著投資大、回報周期長的特點,面對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關鍵設施及配套設施建設等必需投資點,應積極旅游發展投融資體系的建設,通過投融資平臺的搭建,形成財政撥款、戰略投資以及擔保融資等多元化的投資格局。
三是要加強旅游業融合發展人才隊伍建設。隨著我國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應加強對新旅游產品、新旅游模式以及新旅游管理方式的開發力度,這就需要對旅游從業人員的知識儲備、從業經驗以及專業技能進行進一步的培訓。政府應當建立旅游研究管理的人員培訓體系,從而對旅游業融合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是要推動綠色旅游發展模式建設。旅游業作為低污染、低消耗、可持續的綠色產業,在發展過程中應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在對旅游資源進行開發的過程中要堅持實現在保護中發展,不能以生態破壞作為實現旅游業發展的代價,積極推進建立國家公園制度,對旅游景區實行統籌管理,既要有經濟效益也要兼顧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周蕾,段龍龍,王沖.農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耦合機制——以四川省為例[J].農村經濟,2016(10):40-45.
[2]孟茂倩.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探析[J].中州學刊,2017(11):43-46.
[3]荷葉,張森林.內蒙古文化產業與旅游融合發展研究[J].內蒙古社會科學,2015,36(5):19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