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婭娟 楊文麗 吳遠艷 王朝霞
【摘 要】本文基于對六盤水市鐘山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調研情況,對農村農民專業合作社當前的發展狀況進行研究,分析影響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因素,并結合國內其他省、市、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現狀,分析探討農村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現狀分析;發展建議
一、研究背景
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農民的互助性經濟組織,在實施產業扶貧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促進農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組織形式之一。農民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等形式將土地、資金、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資源整合起來[1] [2],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由合作社根據市場需求規劃生產,充分發揮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改革工作中的橋梁作用。
二、農村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
自2007年我國頒布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以來,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取得了較大發展,截至2017年7月,在工商部門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193.3萬家,實有入社農戶超過1億戶,約占全國農戶總數的46.8%,產業覆蓋廣泛,合作形式多樣[2]。2018年7月,我國對該法進行完善和修訂,為今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和培育提供了更好的空間和平臺。據本文調查,六盤水市鐘山區現有工商局登記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633家,正常運行的合作社312個,占合作社數的49.29%,空殼社321個,占合作社數的50.71%。主要圍繞全區開展的茶業、蔬菜、食用菌、畜禽、中藥材五大產業進行規劃發展。其中以種植蔬菜為主的有47個,占正常運行合作社的15.06%,生態畜牧養殖57個,占正常運行合作社的18.27%,水果種植56個,占正常運行合作社的17.95%,中藥材種植28個,占正常運行合作社的8.97%,食用菌生產8個,占正常運行合作社的2.56%。
三、影響農村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因素
一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制度不健全,運行不規范。合作社的規范化管理主要涉及成員的組織管理、機構的章程管理和內部的財務管理等方面。其相關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管理是否規范,直接決定了合作社能否發展壯大。本文通過對鐘山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調查統計發現,大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由于歷史原因,成立后就沒有發揮真正作用,成型的更是極少。很多合作社基本沒有成立完善的財務制度,組織管理,規章制度更不健全,合作社所有事宜由一個人決定的現象普遍存在。同時,農村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法人、股東、社員綜合素質參差不齊,市場意識、合作意識、經營意識不強,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合作社的長足發展。
二是內生動力不充足,部分存在等靠要現象。農村農民專業合作社受地域環境、市場條件、氣候環境以及其他突發自然災害等因素的影響,合作社成員在經營發展合作社過程中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的發展思路受限,導致合作社自身發展動力不足。在合作社成立之初就抱著“可能有項目”、“可能有扶持”的僥幸心理,沒有實際開展生產經營,成立合作社就是為了等著可能有的政策,因此產生很多 “空殼社”,這是造成該區“空殼社”達50.71%的重要原因。
三是農村農業領域專業技術人才緊缺。調查結果顯示,該區正常運轉的312家合作社中,理事長的文化程度在大專以上的僅60個,僅占運轉合作社的19.23%,導致合作社的產業發展缺乏技術支撐。農村農技人員年齡老化突出,專業知識參差不齊,難以適應當下農村工作需要,加之農業工作內容單一,待遇低,有知識文化的年輕人不愿意留家鄉從事農業產業發展,從外面引進的人才更是一將難留。另外,大部分合作社處于成立初期,投資成本較大,無力花更多的資金外送人員培訓,從而形成“專業合作不專業,苦干實干不巧干”局面。
四是利益風險機制不健全。農村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多都是以自籌資金為主,風險自己承擔,一旦市場發生變數或者不可控,合作社社員極有可能血本無歸,且很多合作社與市場配合緊密度不高,只作不合,產加銷一體化鏈條支撐沒有穩定的銷售渠道,風險預判不夠,存在跟風種養的情況,市場競爭力差,承擔風險的能力弱。
四、對農村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建議
一是將農村農民專業合作社分類管理。農村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帶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脫貧攻堅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們在鼓勵成立合作社的同時,更應該關注合作社的運營和管理。隨著合作社數量的增加,“空殼社”、“僵尸社”也層出不窮。經營管理不規范,合作社有名無實、流于形式等問題不斷涌現,政府應成立專門監督管理機構,嚴格合作社成立審批手續,定期對合作社經營狀況,財務狀況進行檢查[4],制定獎懲機制,對正常運行,經營良好,發展空間大的合作社,鼓勵其發展壯大,發揮帶頭作用;對不符合規定的要及時指出更正,提升市場競爭力;對“空殼社”、“僵尸社”等未正常運行的合作社,聯合工商、市場監管等相關部門,協商此類合作社管理問題,對滿足注銷條件的合作社,勸其注銷,對能繼續運行的合作社,加大扶持力度,使其恢復生產運營。只有對合作社進行分類管理,分類打造,才能維護合作社健康發展空間。
二是因地制宜適度規模化發展。農村農民專業合作社應結合當地實際,圍繞自身優勢打造特色產業,并逐步形成“土地規模化、生產標準化、耕作加工機械化、經營品牌化、管理規范化、社員技能化、產品安全化”的生產格局,促進土地明顯增產、農業明顯增效,農民明顯增收,降低社員及入股農戶風險負擔,激發合作社發展動力,走穩以產業為支撐推進農村經濟發展之路,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三是引進培育農技人才。政府有計劃組織、邀請農技專家講授、培訓農業實用技術,加強農技人才的引進和培育,確保農業產業持續向好發展,并出臺鼓勵年輕農技人才到農村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公司等經營主體的就業政策,消除農民的身份特征,讓農民成為一項光榮自豪的職業,提升農民職業人員的幸福感與獲得感[3]。另外,可通過加大鎮鄉農技人員編制,給農村農技人員一份安全感,讓更多人的農技人員愿意留在農村,逐步壯大農村農技人員隊伍。農村農民專業合作社還可通過當地“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產業專業技術指導人員、基層農技干部等“三農”服務團隊獲得對合作社農技的生產規劃和技術指導,采取技術培訓、技術輔導、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等多種方式和途徑,促進實用技術推廣和農業效益的提高。
四是完善利益鏈接機制。政府引導農業龍頭企業、種養大戶和科技能人創建農民合作社,吸納社會資本投入到農村經濟和合作社建設。通過農技服務、產業扶持、產銷對接、農產品品牌打造等多舉措,大力發展農業產業,提升農產品競爭力,培育一批市場競爭力強、社會帶動力好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踐行該區“三變”改革精神,探索“公司+合作社+農戶”、“合作社+農戶”等形式,不斷完善利益鏈接機制。合作社應多方開辟合作銷售渠道,加快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加快建設產地批發市場和電子交易信息平臺,打造農產品網上商城,發展訂單農業、直供直銷等銷售形式,實現線上與線下同步銷售。
【參考文獻】
[1]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現狀、問題與政策建議[J]. 上海集體經濟, 2013(1):27-28.
[2]王海南, 杜曉山, 寧愛照. 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與鄉村振興戰略研究[J]. 農村金融研究, 2018.
[3]毛冠鳳, 宋鴻, 劉偉. 讓農民成為體面職業:理念、障礙和路徑[J]. 學習與實踐, 2014(3):108-113.
[4]佟明超, 鹿亞芹, 顧長旻. 青龍縣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研究[J]. 農村經濟與科技, 2018, v.29;No.437(09):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