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海洋
【摘 要】鈞瓷是我國宋代的五大名瓷之一,起源于唐朝,在宋朝時期開始興盛,發展到今天,形成了以鈞瓷器物為載體的獨特鈞瓷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鈞窯的燒制路徑已很難適應當今時代的需求,這對鈞窯的燒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本文重點針對傳統鈞窯的生態燒制路徑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為當代鈞窯燒制路徑改進提供參考。
【關鍵詞】傳統;鈞窯;燒制;生態;路徑
鈞瓷燒制是一種有著特殊文化內涵的民間技藝,傳統的鈞瓷燒制工藝為柴燒或者煤燒。但是隨著社會發展的加快,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環保、節能的重要性。而傳統的鈞瓷燒制工藝不適應當今社會節能、環保發展理念的要求,其燒制工藝的傳承與發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對傳統的窯爐進行改良,實現技術、工藝以及材料的創新,實現傳統鈞窯的生態燒制,實現鈞瓷的綠色化、可持續性發展。
一、傳統鈞瓷的歷史發展
鈞瓷是一種觀賞性瓷種,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因為禹州鈞臺而聞名,主要通過自然窯變而呈現其藝術效果,屬于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與其他單色瓷種相比,鈞瓷的窯變流紋更加絢麗多彩。所謂“入窯一色,出窯萬彩”,正是對鈞窯的真實寫照。鈞窯的產生對于我國陶瓷工藝以及陶瓷藝術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無論是鈞窯的燒制工藝技巧,還是鈞窯的設計美學特點,宋代的柴燒鈞瓷所展現出來的藝術價值至今無法超越。在宋朝之后,由于戰亂等因素的影響,柴燒鈞瓷逐漸衰落,而元朝末期,煤炭成為了燒制鈞瓷的主要燃料,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之后。傳統的鈞瓷燒制工藝發展也逐漸的進入了信息化與工業化時代。
在傳統鈞窯的燒制工藝中,窯爐是最為核心的設計。鈞瓷窯爐技術的改良、燃料的變更都會對鈞瓷的窯變效果以及產品造型產生直接的影響。宋朝時期的鈞窯以木柴燃燒為主,最具代表性的窯爐設計就是宋鈞窯遺址雙火塘半倒窯式窯爐,與宋朝之前的窯爐相比,溫度升高的速度更快,燃料的燃燒更加充分,為釉料中銅離子的呈色創造了有利的還原環境,從而使得釉料更加均勻的流動,鈞窯的釉色更為清新淡雅。在明朝之前,煤炭窯爐已經開始普及,但是因為燃燒不充分,窯溫變化過大,一氧化碳濃度變化過大等因素,釉料的色彩以及流動受到了限制。此時的鈞窯呈現出一種色層融合、薄厚不一、圖文變化莫測的效果,有著渾然天成的藝術風格[1]。
二、傳統鈞窯實現生態燒制面臨的阻礙
目前,我國傳統鈞窯的生態燒制面臨的最大阻礙就是傳統燒制工藝、窯爐設計不符合現代工藝美術行業的生態設計理念。首先,無論是柴燒、煤燒,鈞瓷窯爐在燃燒過程中都會產生大量的煙塵,而這對于空氣以及環境會產生嚴重的污染,對窯爐附近居民的身體健康產生影響,不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其次,無論是柴燒還是煤燒,鈞瓷其燒制過程都會出現匣缽問題,匣缽的利用在鈞瓷燒制工藝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有著防煙塵、火刺的作用,可以對鈞窯產品進行保護。但是匣缽會占用窯內的部分空間,而這就會對窯室內空間的利用效率產生影響,出現嚴重的原材料、時間以及人力等資源的浪費現象,而這也是影響限制柴燒、煤燒鈞瓷發展的主要阻礙。最后,對柴窯以及煤窯進行保護,促進柴窯以及煤窯的發展,又是現階段鈞瓷燒制從業人員的主要工作任務[2]。
三、傳統鈞窯的生態燒制路徑
要想實現傳統鈞窯的生態燒制,需要圍繞傳統鈞瓷窯爐展開生態設計。首先,要明確傳統鈞瓷生態燒制路徑的要求。第一,站在環境效益角度分析,根據當今時代可持續發展理念,對窯爐內部設計進行改造,從而既可以提升窯爐的工作效率,又可以降低燃料等資源的消耗,還可以減少有害物質的排放。第二,站在經濟效益角度分析,需要積極應用現代化的新工藝、新技術,結合能源需求以及生產時間,有效降低鈞窯的燒制成本,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第三,站在文化效益角度分析,必須要加大新型窯爐的研究與生產,從而既可以促進傳統鈞窯藝術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又可以突出現代企業的傳統特色[3]。
而在傳統鈞瓷窯爐的生態設計方面,也需要重點考慮以下三大方面。第一,傳統鈞瓷窯爐的生態設計,要具備傳統鈞瓷窯爐的優勢,滿足鈞窯產品的窯變效果,使燒制出來的鈞瓷具備窯變藝術,從而對民族文化進行有力的保護,促進民族工藝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第二,傳統鈞瓷窯爐的生態設計,需要具備顯著的革新成效。例如可以使用推板窯車或者使用無匣缽燒制,來進行傳統鈞窯燒制工藝的創新,從而有效降低燃料以及制造匣缽原料的使用,實現節能效果,符合當今社會的節能環保理念。
第三,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不僅影響著鈞瓷行業的現實發展,也限制著鈞瓷行業的發展前景。但是收藏市場的發展越來越快,國家對于傳統工藝的復興呼聲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瓷區都在嘗試柴窯以及煤窯燒制方式的恢復。面對這樣的鈞瓷燒制現狀,必須要加強傳統鈞窯生態燒制路徑的探討,落實傳統鈞窯的生態燒制路徑,同時也為其它瓷種傳統燒制工藝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參考[4]。
四、無匣缽傳統鈞瓷窯爐的生態設計與應用優勢
(一)無匣缽傳統鈞瓷窯爐的生態設計
無匣缽傳統鈞瓷窯爐的生態設計是一種符合當今節能環保理念以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新型傳統鈞瓷窯爐,既可以燒柴、又可以燒煤,更加可以柴、煤混燒。與傳統的有匣缽的傳統鈞瓷窯爐設計相比,無匣缽傳統鈞瓷窯爐既避免了柴窯、煤窯煙塵大、耗費時間與人工大等缺陷,又保留了宋代鈞瓷燒制設備和燒成環境,同時還具有節能、環保、不用匣缽等優勢。無匣缽傳統鈞瓷窯爐的外部,主體是長2.15米、寬2.95米、高2.20米的長方形,上部為穹隆狀,主要組成結構為:第一窯室,第二火網,第三火口,第四攔火墻,第五窯車,第六軌道,第七窯門,第八消煙除塵設施等。
(二)無匣缽傳統鈞瓷窯爐的應用優勢
首先,在設計方面,無匣缽傳統鈞瓷窯爐既包含了傳統柴窯、煤窯的優勢,還能將燒柴、燒煤結合在一起,實現柴、煤混燒。同時燒制出來的產品還兼具柴燒鈞瓷與煤燒鈞瓷的藝術風格,實現了一窯多用。
其次,在燒制路徑方面,無匣缽傳統鈞瓷窯爐有效提升的窯室內的利用效率,加強了燒成溫度的控制,使其更加的穩定、持久,有效縮短了傳統鈞瓷燒制的時間。例如,傳統的柴窯燒制時間為20小時至30小時以上,需要消耗松、槐等硬質木柴3噸。而無匣缽傳統鈞瓷窯爐中,使用柴窯燒制,僅需要9個小時即可,需要消耗的木柴只有0.7噸,有效節約了75%的木柴燃料。
最后,在美學創意方面,無匣缽傳統鈞瓷窯爐的生態設計更加滿足不同燒成時段的要求,尤其在一氧化碳濃度的控制上更加精準,更加促使了窯變效果的自然形成。經長期的試用檢驗,與傳統的有匣缽的傳統鈞瓷窯爐相比,其成品率提升了近30%,且產品造型、色彩以及裝飾也可以更加豐富多彩,凸顯出濃厚的現代鈞釉窯變藝術美學風格。
五、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有著極為豐富的鈞瓷文化資源,在復興中華民族及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需求越來越大的今天,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去保護、挖掘、傳承并發展傳統鈞瓷文化。同時,我們也要與時俱進,結合節能環保理念以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理念,進行傳統鈞窯工藝的傳承與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傳統鈞窯的生態燒制。
【參考文獻】
[1]趙超. 我國瓷窯遺址的展示利用研究[D].北京建筑大學,2016.
[2]楊志. 爐鈞研究[D].西安美術學院,2016.
[3]任星航,李正安.傳統鈞窯的生態燒制路徑[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5,49(10):8-11.
[4]立民.從御用“玫瑰紫釉尊”探尋宋代鈞窯陶瓷工藝[J].蘭臺世界,2014(33):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