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國際社會文化相互劇烈而又快速的碰撞與交流,我國的文化逐漸走向多元化。在現階段的民族聲樂藝術教育中,民族聲樂教育教學的某些方面出現了瓶頸期,多元化社會對畢業生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何將多元化藝術思想應用到實際教學當中,是專業學者重點探討的問題.我國的民族聲樂教學只有與多元化藝術理念相結合,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音樂人才,使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健康發展。
【關鍵詞】民族聲樂;多元化;教育策略
在二十一世紀世界文化多元化發展進一步深入和全面的大背景下,作為我國高等音樂學科版圖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和意義的高等民族聲樂教育教學更應該進一步將這種音樂教育理念深入貫徹和落實。我們的民族聲樂藝術如何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更加深入、全面的貫徹多元化的藝術教育理念與思想,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更多符合社會文化發展實際需要的專業人才,才能使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真正健康的、可持續性的發展,將多元化的意識和思想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更加全面深入地貫徹和實施。
一、建立完善的教學體系
不同的民族擁有不同的語言,聲樂也是一種語言。因各民族的文化底蘊不同,民族聲樂所呈現的聲樂色彩也不盡相同。民族教材的編寫應結合各民族的特點進行多元化的編寫,不僅僅要涵蓋我國的戲曲文化,還要融入不同民族的不同民歌,讓學生通過課本就能了解到祖國各地的風土民情,對民族聲樂產生濃厚的興趣。例如,漢族民歌講究五音,四聲,注重開、齊、合、撮四種口腔形態變化。所以,漢族民歌具有音色明亮、字正腔圓等特點。藏族的山歌遼闊,常用混有真聲的音色,有直插云霄的磅礴,這是藏民歌的特點。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可多找些不同民族的聲樂,進行對比教學,完善教材所涉及不到的內容,利用教學手段的多元化,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帶領學生遨游在民族聲樂的海洋里。
二、與其他科目建立緊密聯系
我國高等民族聲樂學科不是獨立存在的,是與其他的學科進行文化交融所產生的,具有開發性和多元化的特征。將民族聲樂學科與其他學科建立紐帶,拓展了學生的眼界,改變傳統教學的枯燥無味。簡單舉個例子,通過民族聲樂對學生進行的愛國主義教育。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可選擇具有愛國主義教育的歌曲,與學生進行探討,可將歌曲進行改編,融入其他的元素,讓歌曲更豐滿,更多元化。如,郭蘭英演唱的《瀏陽河》是一首歌頌毛主席的歌。在教學過程中,可加入流行音樂的元素,也可加入一些打擊樂器的演奏,甚至采用對唱的模式。但是,切記融入多元化的元素,萬不能掩蓋了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學生通過自導自演,加深了對祖國的熱愛,明白了和平的來之不易。教師通過教學,既弘揚了愛國主義情懷又完成了民族聲樂的授課內容,一舉多得。
三、以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為基礎,貫徹多元化教育理念
很多人認為多元化教學理念是西方的教育產物,卻忽略了我國民族聲樂的特點。我國地大物博,不同的民族有不同民族的語言,不同的語言產生不同的聲樂,而每一種聲樂又都是獨特的,這就成就了民族聲樂自身的多元化。伴隨著新時代的腳步,教師要勿忘初心,在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貫徹多元化教育理念。在民族聲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中國傳統文化融會貫通,讓學生明白傳統文化是我國文化的根基[2]。例如,《辣妹子》在創作的過程中,結合當地傳統文化,同時融入其他的元素,進而成為膾炙人口的名歌。所以,多元化教育不是照搬國外的理念,而是在吸收外國文化的同時,保持初心,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進行教育教學。
四、加強師生間的互動,轉換教學理念
隨著新課改的出爐,教育者應該明白,教育是萬能的,但是一成不變的教育卻不是萬能的。傳統填鴨式的教育已然不再實用。教師要積極的轉換教學理念,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聲樂的魅力在于,將音樂作為載體,讓人們產生情感的共鳴[3]。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先放一首音樂,讓學生通過語言描述表達出歌曲的內涵。教師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在交流的過程中,將民族聲樂知識傳授于學生。同時,掌握學生的所思所想,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課堂上,教師要根據授課的實際情況,積極轉換教學理念,因地制宜,不斷創新。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思維意識,讓學生明白歌曲是有靈魂的,要充滿真情實感的去演繹。
五、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雨神”蕭敬騰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他改編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受到了許多年輕人的喜愛。他把世界音樂元素與中國傳統文化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配合歌曲的弦樂管樂,整首曲子給人感覺特別空靈。蕭敬騰用其獨有的聲線和豐富的演奏技巧,讓人聲臨其境,仿若置身在浩渺的宇宙中,仿若牛郎織女真的在眼前訴說著綿綿愛意。當然了,處于高校的學生們還不能達到蕭敬騰的標準。但是,教師在授課時,要讓學生多實踐。可結合語文課本,將一些名人詩詞改編成曲,大膽的唱出了;也可讓學生編寫舞臺劇,將民族聲樂融入到舞臺劇中。學生學以致用,在實踐的過程中,將各科知識多元化的融合在一起,既能鍛煉思維的發散能力又加深對各學科知識點的印象,一舉多得。
六、結語
民族聲樂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中國本土文化是每個中國人所必須肩負的責任。學生是祖國未來的花朵,有著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的義務。在新時期文化視域下,高等民族聲樂教學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融合其他科目的知識,勇于創新,逐步走向了新的軌跡,開拓了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張塘林芻議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多元化發展[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11).
[2] 沈德鵬.當代文化視角下的多元化民族聲樂高等教育[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7(06).
[3] 劉素芳; 張偉.中國民族聲樂演唱多元化視域下的高校聲樂教育[J].昌吉學院學報,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