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卉琪
【摘 要】豬偽狂犬病屬于一種急性接觸性傳染病,主要是由豬疤疹病毒I所引發的,這種病根除難度較大,一旦患病將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本文主要探討了豬偽狂犬病疫苗研究進展,分別針對滅活疫苗、弱毒活疫苗、PR新型疫苗、DNA疫苗進行了論述,歸納和總結了學者們研究成果,從而有效地為豬偽狂犬病預防及控制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豬偽狂犬病;疫苗;預防;控制
近些年來豬偽狂犬病作為一種傳染性較高的疾病逐步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研究發現主要與偽狂犬病毒有關。學者Aujeszky針對豬偽狂犬病進行了較多的研究,并成功實現了對偽狂犬病毒的分離,為日后對豬偽狂犬病的防治研究提供了依據[1]。豬偽狂犬病的頻繁發生嚴重威脅到了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養豬業,因此很多國家的學者已經開始在此領域進行研究,并提出了不同類型的防治措施。其中使用較多的一種方式即為疫苗接種方式,目前使用的疫苗類型繁多,主要有基因缺失滅活疫苗、常規弱毒疫苗等,特別是基因缺失疫苗已經在豬偽狂犬病的防治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滅活疫苗
PR滅活疫苗目前已經廣泛應用到了養豬業中,其主要是把PR強毒接種到敏感細胞中,在細胞出現明顯的變化后,提取其中的病毒,并通過有效的方式殺死PRV,在此基礎上利用特殊的佐劑壓制出針對性較強的疫苗。滅活疫苗的應用具有明顯的優勢,例如使用的安全性較高,基本不會出現潛伏感染的情況等。正因如此,在很多養豬企業中已經強制要求使用滅活疫苗。
豬偽狂犬病的發展引起了很多專家學者的重視,并在其防治領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學者李曉慧等(2006)通過試驗中制成了一種油佐劑滅活疫苗,其中主要使用了PRV四川株,研究表明這種疫苗的抗體能夠持續半年時間,從而改善了免疫的效果[2]。目前在大部分養豬場中都重視母豬的加強免疫,但是這個過程存在一定的不利影響,即容易影響到PR弱毒活疫苗的免疫質量,此時可以通過接種PR滅活疫苗的方式進行改進。學者舒銀輝等(2012)在研究PR滅活疫苗(HB-J株)過程中進行了大量的試驗,試驗結果顯示此疫苗的應用能夠保證豬仔形成高質量的體液免疫應答,并且發現使用不同劑量的疫苗得到的免疫效果是不同的[3]。舒銀輝在研究中總結了滅活疫苗應用的不足問題,主要體現在:隨著時間的增長,形成的抗體滴度會逐步降低,此時需要注射更大劑量的疫苗來保證免疫的效果,成本和工作量會逐步增大;當前使用的滅活疫苗難以有效地被機體吸收,甚至會出現副作用;另外接種滅活疫苗基本不能形成細胞免疫,正是這些缺點限制了其在實際中的應用。
2、弱毒活疫苗
2.1 第一代弱毒活疫苗
第一代弱毒活疫苗的典型代表是BUK、Bartha-K61株活疫苗,其都屬于天然基因缺失株。Bartha-K61株活疫苗出現之后引起了較大的關注,其能夠保持穩定的遺傳特性,免疫原性高,應用效果逐步獲得了業界的認可。
很多研究已經證實,BUK毒株主要是由親本毒株經過細胞連續傳代后致弱形成的。在上個世紀末期有很多學者采用親本野毒株形成了不同類型的PR弱毒疫苗株。
對于感染豬偽狂犬病的區域來說,應該選用合適的方式進行處理,通常首先使用第一代弱毒活疫苗進行處理,處理完成檢測豬群是否呈陽性,然后對陽性的進行捕殺處理,在處理完成后進一步清除PRV野毒株。在德國某地區成功使用第一代弱毒活疫苗凈化了PRV,獲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而對于第二代弱毒活疫苗來說,雖然能夠達到較好的免疫效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問題,例如可能會出現散毒等問題。目前在PRV基因組方面的研究持續增多,逐步研制出了更先進的基因缺失疫苗,改善了其在應用中的效果。
國內在基因缺失疫苗研究領域起步較晚,相對于美國等發達國家仍然具有一定的差距,四川農業大學的研究團隊致力于對TK基因缺失疫苗株的研究,并最早建立了PRV Fa株TK基因缺失疫苗株,隨著在此領域研究的深入,該校的郭萬柱團隊成功研制出國內首個豬偽狂犬病活疫苗(SA215),并將其應用到了豬偽狂犬病的防治中[4]。
研究發現如果缺少TK基因則不能通過血清學方法辨別免疫接種株與野毒感染株,而隨著對TK缺失疫苗研究的深入,出現了更多類型的缺失疫苗、雙基因缺失苗等,此類疫苗的應用彌補了TK缺失疫苗的不足。
何啟蓋等人在研究中發現,PRVHB-98突變株雙基因缺失株能夠保持較高的穩定性,機體在接種后會形成較好的免疫效果[5]。田志軍等(2004)在研究中建立了Bartha-K61株TK基因缺失突變株rPRV-LacZ,并驗證了將其應用到豬仔中具有較高的安全性[6]。胡艷芬(2013)基于親本株PRV-JSZ基因組DNA成功建立了高質量RPRV-TK-/gE-/gN-缺失株[7]。姜焱等(2003)經過長期研究成功研制出一種雙基因缺失病毒株,并將其應用到了豬偽狂犬病的防治中[8]。
3、PR新型疫苗
3.1 PR亞單位疫苗
近些年在PR新型疫苗研制領域投入了較大的精力,其中一種典型的代表成果即為PR亞單位疫苗,其需要把PRV的保護性抗原基因克隆到原核表達系統內,并利用其表達的產物形成有效的疫苗。在亞單位疫苗研究過程中需要使用到特定的糖蛋白,例如有gB、gD、gC。
免疫刺激復合物(ISCOM)是近些年研制出的一種亞單位疫苗,其除了能夠實現抗原遞呈作用外,還有助于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因此在偽狂犬病防治中具有較大的應用潛力。葉麗林等(2002)在建立PRV免疫刺激復合物時使用了偽狂犬全病毒,并通過試驗驗證了其應用的有效性。另外如果在ISCOM內添加某種囊膜蛋白,則能夠準確的識別野毒感染動物與免疫動物[9]。
3.2 PR活載體疫苗
在研究中發現,PRV包括多種類型的病毒非必需基因,基因組能夠達到145kb,宿主的范圍較大,在病原離子重組后作用在接種異源動物中不會對其造成不利的影響,甚至會形成更有效的綜合性抗體。根據這個原理,將不同的外源抗原基因添加到PRV基因組內會形成新的重組病毒,此過程不會對PRV毒株的增殖造成影響,同時能夠實現對PR的免疫預防,有效地彌補了滅活疫苗的不足。正因如此,當前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對重組病毒進行研究,如何研制更有效的病毒活載體疫苗已經成為業界的研究熱點。
3.3 PR核酸疫苗
在上個世紀末期出現了一種新型的基因免疫-核酸疫苗(nucleic acid vaccine),學術界也將其稱為DNA疫苗。從原理上來看,主要是在真核表達載體內克隆入不同類型的抗原編碼基因,接著將處理后的重組質粒添加到機體中,使得外源基因能夠有效地在活體中表達,在形成對應的抗原蛋白后能夠提升機體的免疫力。在抗原呈遞方面,DNA疫苗主要是通過對I、II類MHC分子的刺激實現的,采用這種方式能夠保證較高的安全性,使用的成本較低,操作難度較小,更重要的是能夠同時激活機體的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因此DNA疫苗的應用具有較為廣闊的前景。
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學者WOLFF等在進行小白鼠試驗時發現了一個特殊的現象,發現其骨骼肌細胞能夠直接攝入包括外源基因的質粒DNA,并且能夠表達其中的編碼蛋白,這為基因疫苗的研制開辟了嶄新的道路。后來TANG等在試驗中證實,將人生長激素表達質粒接種到小鼠耳部后,大多數都會形成抗生長激素的抗體,繼續接種則能夠得到加強免疫應答。從這之后,學術界對DNA疫苗研究持續增多,并獲得了更多的研究成果。肖少波等(2004)致力于對DNA疫苗的研究,在試驗中成功構建了兩種類型的DNA疫苗表達質粒,分別是pcDC、“自殺性”pSFVC1.5。在研究中發現后者形成的中和抗體明顯低于前者,但是在細胞免疫誘導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另外在試驗中發現二者抵抗PRV Ea強毒株攻擊的保護率都比較高,分別達到了62.5%、100%,由此可以證明pSFVC1.5能夠達到更佳的免疫保護效果[10]。陳懿(2006)基于p3XFLAG建立了p3XFLAG-gD、p3XFLAG-gD-VP22兩種gD基因真核表達質粒,然后通過對BALB/c小鼠的攻擊測定了二者的保護率,發現在保護率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二者的保護率分別是87.5%、75%,可以看到p3XFLAG-gD的保護率更高,但是p3XFLAG-gD-VP22在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方面的誘導性更強[11]。
4、總結
基于本文的研究明確了豬偽狂犬病疫苗的研究現狀,同時了解了滅活疫苗、PR新型疫苗以及DNA疫苗的研究進展,在研究中可以總結出:盡管PRV的血清型較為單一,但是各種類型的毒株往往具有不同的毒力;另外現有的研究沒有揭示PRV的潛伏感染機制,而這是限制疫苗研究和應用的重要因素。因此還要在疫苗研制方面增大投入,采用最先進的技術來研究其潛伏感染機制,從而生產出安全性更高、免疫效果更好的疫苗,能夠準確的識別野毒感染和免疫,降低應用的成本和難度。當前雖然已經在豬偽狂犬病防治領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出現了多種類型的疫苗,但是核酸疫苗、亞單位疫苗仍然處于試驗研究階段,還不具備投入應用的條件,大部分使用的都是弱毒疫苗與滅活疫苗,因此還要繼續增大在新型疫苗研制中的投入,使其能夠達到更高的實用性。總之,隨著基因工程等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在不久的將來必然會在PR疫苗研究中獲得更大的突破。
【參考文獻】
[1]張穎, 王金穎. 豬偽狂犬病的防控[J]. 獸醫導刊, 2017(5):17-19.
[2]李曉慧, 孫柯楠, 趙嶺樂, et al. 吉林省豬偽狂犬病診斷及病毒的分離與鑒定[J]. 吉林畜牧獸醫, 2006, 27(9):9-10.
[3]舒銀輝, 黃文輝, 饒清宜,等. 豬偽狂犬病滅活疫苗(HB—J株)對兔與豬免疫攻毒保護平行關系研究[J]. 中國獸藥雜志, 2012, 46(10):5-8.
[4]朱玲, 郭萬柱, 徐志文. 豬偽狂犬病基因缺失活疫苗(SA215)免疫母豬后仔豬母源抗體消長規律及首免日齡[J]. 中國獸醫學報, 2004, 24(4):320-322.
[5]何啟蓋. 豬偽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研究[D]. 華中農業大學, 2000.
[6]田志軍, 仇華吉, 童光志. 豬偽狂犬病、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癥的防疫現狀及控制與根除策略[C]// 中國豬業發展大會. 2004.
[7]胡艷芬. 豬偽狂犬病病毒gN基因缺失株的構建及免疫效力研究[D]. 揚州大學, 2013.
[8]姜焱, 張常印, 黃偉堅, et al. 含GFP-Lac Z基因的偽狂犬病病毒上海株缺失株的構建[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 2003, 26(3):120-122.
[9]葉麗林, 姚文生, 支海兵, et al. 偽狂犬病病毒免疫刺激復合物(ISCOM)的制備及其免疫效果檢測[J]. 中國獸藥雜志, 2002, 36(12):27-29.
[10]肖少波.偽狂犬病病毒gC基因“自殺性”DNA疫苗及VP22蛋白轉導的免疫增強效應研究[D]. 華中農業大學,2004.
[11]陳懿. 偽狂犬病病毒gD基因核酸疫苗及VP22免疫增強效應的研究[D]. 西南大學,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