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華
摘 要:新課程標準下,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科思維能力、實際運用能力,這樣學生才能夠對所學物理知識有更為深刻的理解和認知,做到由此及彼、學以致用。因此,針對自制教具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展開分析,望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初中物理;自制教具;方法
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把課堂的主導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習物理知識,這樣既能夠激發學生參與物理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初中物理教師要在教學中注重運用自制教具,通過制作物理教具,讓學生對物理原理有更為詳細的了解與認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動手實踐能力,從而促使師生共同構建高效、和諧的物理課堂。
一、巧用教具,激發學習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初中物理知識較為抽象、復雜,很多學生對于學習物理知識存在嚴重的抵觸心理,針對這種問題,教師可以巧用物理教具,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積極性,以此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比如,在學習“聲現象”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制作一個邊長是15cm的正方體盒子,然后在盒子里放入一些泡沫球,再把這個盒子放在音箱上,接著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當前最流行的音樂《追夢赤子心》,讓學生去講述一下自己看到的物理現象,繼而讓學生明白物理現象是無處不在的,接下來教師再引入物理教材內容,這樣學生會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時,教師也可以提出物理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比如,在學習“物體的沉浮”的時候,利用生活中較為常見的棉線、鐵塊、氣球、大型飲料品制作沉浮實驗演示器,教師可以讓學生去猜想在試驗中小鐵塊是否可以浮上來,這樣學生就可以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物理學習中。
二、小組合作,激發其探究意識
初中物理知識比較多,學生如果還是采用“死記硬背”的形式,根本無法全部掌握所學物理知識,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小組合作來自制物理教具,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物理知識體系。比如,在學習“導體與絕緣體沒有絕對界限”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因為在某種情況下絕緣體與導體能夠相互轉化,那么玻璃在熾熱狀態就可以由絕緣體轉變為導體,可以用何種方法來驗證?然后讓學生通過自主制作物理教具來驗證這個結論,這樣能夠增強物理實驗操作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經過學生之間的小組合作,學生設計出用玻璃串聯于電路中,用酒精燈來加熱,然后再串聯一個小燈泡,通過燈泡的明暗程度就可以驗證玻璃的變化,這樣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習了新的物理知識,使其記憶更加深刻。
三、自制教具,激發其創新意識
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科思維能力,比如創新性思維能力、邏輯性思維能力等,才能夠培養出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教師要改變以往自己操作物理實驗、學生在旁邊觀看的教學模式,而是要讓學生一起參與到物理教具的制作中去,比如,在學習“短路的危害”的時候,在教材中明確指出短路時的電流非常危險,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短路電流的危害學生根本無法觀察到,很多教師會用保險絲來開展這項實驗,但是保險絲的熔斷時間較短,學生根本無法細致觀察到,經過筆者和學生的共同討論,選擇香煙盒子中的錫箔紙,裁剪為0.5 cm的紙條,然后固定在升壓變壓器中,接通電源之后,錫箔紙就出現冒煙、燃燒的現象,如果錫箔紙較寬,那么燃燒電壓就會更高,這樣自制實驗教具的形式能夠讓學生更詳細地觀察實驗過程與現象。
四、生活資源,挖掘物理的本質
初中物理知識來源于實際生活,最終也會還原到實際生活中,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最終目的,是利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善于合理運用生活資源,以此來挖掘物理知識的本質,讓學生意識到學習物理知識的實用性與重要性。教師要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節約意識,讓學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東西也有著很大的用處,從而能夠更好地感悟生活、認識大自然。比如,在探究“動能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的時候,教材中的物理實驗步驟缺乏嚴密性,所以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用長棍子去推動桌面上不同質量的、靜止的玻璃球與鋼球,并且去撞擊木塊,從而得出了“速度相同的時候,動能大小和質量是有關系的”結論,以此來展現出科學的嚴謹性,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在此過程中也能夠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總之,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自主制作實驗教具,讓學生在掌握物理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科思維能力,讓學生做到由此及彼、學以致用,繼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謝桂英.自制低成本教具,提高初中物理演示實驗教學的有效性[J].物理實驗,2014,34(4):11-14,18.
[2]陳文.初中電學演示實驗教具改進和自制教學實踐初探[J].現代交際,2017(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