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錦霞
摘 要:合理使用課程的有效資源,建構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活力課堂,能逐漸讓受教育者養成品行、能力、意志和自信,同時是教育者自己得到成長和完善的關鍵所在,所以教育者就應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課前、課中、課后用好課程的有效資源。
關鍵詞:有效資源;建構;道德與法治;活力課堂
在核心素養視域下,我們的教育是什么呢?筆者最認可的是:教育是對生命的成全,在實施教育的相對漫長的過程中,逐漸讓受教育者養成品行、能力、意志和自信,同時教育者自己也得到成長和完善。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我們的道德與法治課,不只是傳承知識的地方,它應該成為師生的精神家園,這是我們教育安身立命的依據,也是教育的基石。所以道德與法治的老師就應根據孩子們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有效的資源將一粒粒充滿活力的種子,在活力四射的課堂中播撒在孩子們的心間,相信總有一天它們能夠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引領孩子們在生命旅程中朝氣蓬勃,闊步向前。那么,如何建構活力課堂呢?筆者覺得可以在課前、課中、課后的活動中將有效的課程資源加以落實。
一、課前捕獲有效資源——建構活力課堂的前奏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提出教師、學生、家長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學生不僅是重要的課程資源,還是其他各種資源的積極開發者,所以課前布置學生收集資料,運用學生這項重要的資源來整合來自他們自身生活實際的、他們有著直接性原體驗的課程資源,這項活動在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無論是要學生學會愛長輩、愛家庭、還是要學生學會愛家鄉、愛祖國,課前筆者都會布置學生收集相關的資料。
例如筆者在組織上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家鄉的老街和老屋》這課之前根據課堂需要布置了這樣的資料收集:了解永安安貞堡、福州三坊七巷、北京胡同的建筑特征、文化內涵等方面的相關資料,資料最好是圖片加文字說明。
孩子們通過課前的搜集、整理和記錄,豐富了對這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家鄉的老街或老屋的感性認識。這樣孩子們在課前就已經“動了情”,奏響了建構活力課堂的前奏。
二、課中盤活有效資源——建構活力課堂的間奏
(一)教師——盤活課中資源的掌舵者
教師是課堂平等中的首席,所以,在品德課堂上教師要通過自己簡潔、生動的語言把激情傳遞給學生,用自己的情感呼喚學生的情感,梳理課中各種有效資源,成為盤活課中資源的掌舵者。
筆者在組織上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家鄉的老街和老屋》這課的課堂活動時,就抓住了家鄉的名勝古跡“安貞堡”這個資源創設情境,整合了圖片、文字、音樂、多媒體這幾項有效的課程資源,讓學生在欣賞中走進咱們的老屋,把離孩子們生活較遠的老屋變得真實具體,同時讓他們課前收集這方面的資料,激起他們的認同感。使孩子們感受到看似破舊的老屋其實隱藏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從而激發他們內心的那份自豪感。
孩子們有了這份自豪感,那么要讓孩子們在課堂中有感而發,讓課堂充滿活力又有何難呢?
(二)生成——課中不可或缺的妙資源
課堂上生成的資源是在課堂的師生互動過程中涌現的,所以無法預料、很難捕捉,因此才顯得更加寶貴,也更有意義。所以教者應該及時抓住課堂生成的資源,積極引導,讓這生成的資源幫助教育者達到構建活力課堂的目的。
1.獨特觀點,透析妙用
在品德課上,教育者總是希望通過一堂課就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有理想的教學效果,然而學生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下長大,生活體驗不同,形成的道德理念也是不同的。在課堂中,教者想傳遞給孩子們的道德理念,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是認同的,所以在課堂上就常常會聽到個別學生的獨特觀點。
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第2課《不一樣的你我他》課堂教學片段
活動:訪一訪? ? 做一做
(1)師:孩子們剛才我看到大家不僅用不同的方式表揚了自己想表揚的人,而且也受到了別人的表揚,不知道你此時的心情如何呢?現在就讓我當記者來采訪采訪大家。
(2)情景模擬。(采訪了幾個學生,大家的回答都在筆者預設的軌道上)
①師:你好,請問剛才你表揚別人了嗎?
生:表揚了。
師:表揚別人后,你有何感受?
生1:我表揚別人后我心里很舒服。
師:舒服,這是你的感受。
生2:表揚別人后我很高興。
生3:表揚別人后我很快樂。
師:通過采訪我知道了,原來表揚別人是這么快樂的事情。
②師:你好!剛才有人表揚你嗎?他是怎樣表揚你的?接受這樣的表揚之后,你有何感受?
生1:聽了他的表揚我很快樂。
生2:聽了表揚我心里美滋滋的。
生3:聽了表揚我心里像喝了蜜一樣甜。
師:看來呀,接受表揚之后,大家的感受都一樣,除了美還是美,除了快樂還是快樂!
此時全班孩子的積極性基本已被筆者調動起來,筆者正洋洋自得,覺得這個活動環節設計成功,正想結束本環節活動時,卻看見一個臟兮兮的男生低著頭自己玩著自己的小手,對班級其他孩子的熱情高漲根本不放在眼里。筆者出于好奇走向他并問道:孩子,剛才你表揚了誰?又有幾個人表揚你呢?
生:我沒有表揚別人,也沒有被人表揚。
孩子的回答讓人有些措手不及,但筆者立刻冷靜下來,筆者意識到在課堂中播撒“懂得人或事物都各有長短,具有辯證地看待人或物的初步意識”這顆種子的機會來了,于是筆者改變原來設計的教學活動,而是俯下身子對他說:“你在這樣的場合,都能把自己真實的情況告訴我,謝謝你對我的信任,我覺得你和那些被表揚的同學一樣棒,因為你是一個真誠的孩子,真誠可是一個了不起的優點。”繼而,筆者直起身子把對他講的話又對全班同學說了一遍,并請全班同學給他找優點,班級的其他孩子給他找出了“誠實,愛勞動、樂于助人”等五、六條優點,在孩子們的贊揚聲中,大家看到了他燦爛的笑容。這樣一次不曾預約的相遇,讓我們看見了平日里看不到的美麗;這樣一次不曾預約的相遇,也讓我們的課堂活力四射。
2.現實問題,探究引導
從生活出發的品德教育,以孩子們的生活經驗為起點,所以在課堂上呈現出來的問題,一定是現實生活中最生動的例子,當這些例子與教育者設定的教學目標相悖時,也往往是孩子們在生活中的困惑點。此時就需要教育者能夠敏銳地捕捉到這轉瞬即逝的機會,與孩子們一同進行探究,引導孩子們形成正確的認識。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課《錢該怎樣花》課堂教學片段
交流課前完成的50元欲購清單:前三個學生都中規中矩地說我打算用50元買什么,買什么……
生4:老師,老師,我都等不及了,我的觀點和他們的都不一樣,我覺得這50元根本就不夠花。
這個孩子說出這樣的話,還真是筆者課前沒有預設到的,當時筆者也有點蒙了,趕緊把球先踢出去。
師:真好,能把自己最真實的想法說出來。咱們班有這樣想法的同學請舉手。(有十幾個孩子舉起了手)還真不少了,看來這個問題真需要好好探討探討。來,你的手舉得最高,你來說說為什么這50元根本不夠花。
生5:老師,我想要的東西多了去了,可這50元購買什么呢?
師:的確是這樣的,想要買的東西這么多,50元怎么夠呢?孩子,你告訴我,你是怎么想的?
生6:老師,才50元真是太少了,都不夠我買1斤櫻桃的。
師:是啊!你們說的都是實話,也都是實情,櫻桃是水果,水果的確是我們生活中所必需的,可父母親能給我們的錢就這么多,我們該這么處理這樣的矛盾呢?
接下來筆者立刻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因為這是源于孩子們自己的問題,所以討論特別熱烈,最后孩子們一致達成這樣的觀點:其實,一樣是補充維生素,一樣是水果,我們何不把櫻桃換成蘋果、香蕉、梨子這些經濟條件許可的水果呢?所以呀,我們選擇的東西也得在經濟許可下。這次不曾預約的相遇雖然讓筆者設計的最后一個環節沒有辦法完成,可這又有何妨?讓孩子們學會合理消費這顆種子已經在這場相遇中悄然種下,筆者又有什么遺憾的呢?
所以筆者認為在組織課堂活動時,只要教育者開動腦筋,無論用什么方法,通過教師自身把有效的資源整合、盤活起來,就一定能完成好構建活力課堂間奏的作用。
三、課后整合有效資源——構建活力課堂的尾奏
我們常聽人說“課有終,但‘情無限”,正所謂“此‘情綿綿無絕期”。所以課后的延伸活動是建構活力課堂的尾奏,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而課后延伸活動能對各種有效活動整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與家庭教育相結合
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第6課《我家的好鄰居》作業設計:
把“我給鄰居送溫暖的快樂卡”讀給爸爸媽媽聽,按自己說的去做,讓爸爸媽媽填寫“快樂卡”的反饋意見卡,一個月后帶回,評選我們班級的好鄰居。
2.與學校活動相結合
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第4課《同學相伴》作業布置:
結合學校開展的慶“六·一”系列活動,要求班級的每個孩子都參與此次活動,讓孩子們在課堂上初步形成的“群體意識”得到加強,不讓群體中任何一個人落下。
3.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我的祖國多遼闊》作業布置:
班級組織一次調查活動,內容圍繞我國風景名勝知多少展開。
4.與其他學科相結合
筆者在教完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我們生活的地球》后,布置學生課后去閱讀人教版語文第八組“異域風情”的4篇課文,進一步感受世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和風俗習慣,并知道這些文化與風俗習慣沒有好壞、優劣之分,從而學會欣賞、接納并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不同風俗習慣。這樣架起品德學科與其他學科間的橋梁,不僅拓寬了學科的廣度、增加了學科的厚度、提升了學科的高度,還為情感目標的實現開拓了更多的途徑。
只要教師有意識地將道德與法治課的課后活動延伸到家庭、學校、社會中,并巧妙地與其他學科相結合,為活力課堂的建構譜寫圓滿的尾奏,相信我們精心播撒的情感的種子一定會在孩子們的心中生根、發芽,成為他們人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只有這樣我們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才能真正地充滿勃勃生機。
參考文獻:
吳非.不跪著教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0.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