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功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探究式學習的目的是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式學習的關鍵是教師對文體的設計、探究過程的控制和方向的把握。小學語文教師應用探究式學習可以增強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提高學習綜合效果。
關鍵詞:探究式學習;小學語文;情境
小學生積極學習的表現為提出問題和質疑并進行探究。每個學生對問題都有自己的獨特的看法,正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想法,接受學生的問題和質疑。這樣教師才能更加了解學生并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予以教學,制訂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探究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能力,教師應該有系統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具體方法
如下:
一、創設可以探究的具體情境,促進學生探究欲望的生成
教師可以創設一個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并能夠帶著問題回到情境中找答案和材料。探究式學習的重點在于教師如何激發和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而不是一開始學生對這個問題有多大的積極性。應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要將教學與情境相融合。當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與事實出現了偏差,或者出現了認知上的沖突,這時就激起了學生的探究欲望。例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學生發現教師的想法與其想法不同,這時他們就想弄清楚事實真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這一特點,給學生創設一個便于探究的情境,讓學生對知識或和教師的想法感到意外,這樣就可以有效地促進他們探究欲望的形成。
此外教師可以給學生創設一個故事情境,給學生講故事或者播放相關視頻,在學生觀看之后讓他們提出相關問題或者教師提出一些問題讓他們回答,如此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讓學生有更多探究的沖動。
二、帶領學生仔細研究閱讀課文,鼓勵學生的深層深究學習行為
探究就是對問題進行一定的研究,并解決一定有深度的問題。而深度對于不同的人而言有不同的標準,這就要看學生當前學習的情況以及思維的深度。經常會有這樣的感覺在其看同一本書的第一遍和第二三遍時總有不同的感悟。也就是說,人在不同的階段對問題思考的方式不同,得出的結果也就不同。隨著我們年齡和閱歷的增加,對問題的思考方式和角度都會有一定程度的變化。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將學生的思考引入深層,要引導學生將實際生活與思考相結合,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他們的探究行為。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編者精挑細選的,都是很有學習價值的,因此,教師應對每一篇課文進行深究,從多角度啟發學生,讓他們能有所感悟,得到一些啟發,讓學生帶著課文中的問題,對課文進行進一步探究。以便養成他們良好的學習以及思維習慣。為了進一步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應在具體教學中,采用探究式學習方法。
三、每一個探究的問題,教師都應該精心設計,并反復修訂
探究性學習的核心是問題。要把探究學習真正落到實處,問題是最關鍵的。那么應該如何設計恰當有效對學生思維方式有益的問題呢?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該緊扣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通過思考讓學生在這篇課文中能學到什么?在知識上能夠增加哪些儲備?在技能方面有哪些提升?在情感認知方面有哪些互動和共鳴?這都是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需要考慮的方面。其次,在實際操作時,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提出相應的問題,不同的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同,探究能力也不同。對于探究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應該循序漸進,將一個大問題分成不同的小問題,逐步引導學生思考,漸漸提高探究能力。而對那些探究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提出具有一定深度的問題,讓學生按照以往的習慣,逐步尋找問題的答案。教師應該在問題設計方面投入精力,在課堂中,根據實際情況和課堂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補充和調整,以達到最好的課堂效果。
四、培養學生課前自主預習的習慣
探究式學習的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小學語文課前預習對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很關鍵。教師應在課前布置相應的問題,讓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對文章的大意有大體上的理解,并且讓學生在預習中發現自己不會的問題以及一些疑難問題,帶著問題去聽課,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五、加強學生的課后探究性學習
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不僅可以應用于課間和課中,還可以應用于課后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布置一些帶有探究性思考的問題,讓學生在做作業過程中進行獨立思考和探究,也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學習,在小組之中進行探討和討論。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性思維,還可以增進學生之間的團隊合作,從而提升其自主學習能力。
探究性學習可以對學生的思維方式進行鍛煉,也可以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教師應該根據每一篇課文提出有價值有意義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自主探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吳兆儀.小學語文自主閱讀教學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6(10).
[2]謝華蓉.自主合作探究 快樂學習:談小學語文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有效性[J].文理導航(下旬),2014(1).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