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宇如
中圖分類號:D923.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2.257
《侵權責任法》在我國實踐過程中遇到一些實際問題,尤其是與特殊體質人群有關的損害賠償案件,由于與一般群眾存在一些差異,特殊體質人群經常遭遇損害賠償糾紛,這些案件在責任構成上呈現出一定的獨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行為人的侵權行為是多種多樣的,如毆打、謾罵等。其次,很難確定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因為受害者的特殊身心狀況不為他人所知。再次,行為人對特殊體質人群的行為及造成的損害具有間接特性,它發生在特殊體質和行為共同作用下,使事故的因果關系不容易確定。最后,在同樣的行為下,具有特殊特質的受害者可能比普通受害人受到更嚴重的損害結果,使得損害范圍也不確定。
從法學角度看待特殊體質人群,主要以侵權法為切入點,結合最近幾年逐漸增多的相關司法案例可知,侵權法中的“特殊體質”指的是在侵權行為人的行為中更容易誘發嚴重損害后果的弱于普通人的體質,比如,心理承受力不強、患有抑郁癥等心理型特殊體質,而生理型特殊體質主要分為特殊身體和特殊疾病兩種狀況,例如孕婦、老年人、肥胖者屬于特殊身體體質人群,特殊疾病人群主要患有血友病、心臟病或腦血管疾病等。由于人的心理狀況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在案件審理過程中難以用客觀標準來認定,所以,本文要探討了生理型特殊體質人群有關的損害賠償問題。
(一)特殊體質人群損害賠償案件的現狀
在我國侵權法中,損害賠償是一種通過彌補受害人損失來救濟受害者的責任承擔方法。目前,我國相關侵權法律法規對民事人身損害案件中特殊體質人群的賠償問題沒有具體明細的規定,在一些因特殊體質而造成的嚴重損害結果的案件中,各地方的司法判定存在差異性,對相關案件進行收集、整理與分析可知,在處理特殊體質人群的損害賠償時,大多數法院的判定結果是完全賠償或部分賠償,所采用的解決思路主要有以下兩種:第一,根據我國現行的侵權法,沒有將特殊體質作為減輕或免除加害人賠償責任的相關法定事由,那么行為人將對受害者進行全部損失賠償;第二,根據行為人侵權行為和受害人體質因素與結果之間的原因力大小來決定賠償中應承擔的責任比例[1]。
(二)特殊體質人群損害賠償問題的成因
其一,《侵權責任法》和其他法律法規對特殊體質人群損害賠償問題缺乏更加明確的規定,通過普通民事人身損害賠償規定來解決實際問題容易造成困惑、矛盾、混亂等現象,一方面在于該類案件中民事損害賠償責任構成要件不明確,如過錯、因果關系認定在一定程度上難以有效實現,另一方面,民事人身損害賠償主要通過實際損害來進行合理賠償,對特殊體質人群來說,“實際損害”和“合理費用”缺乏具備明確標準范圍[2];其二,特殊體質人群在身心方面具有復雜、不穩定等特性而難以被人察覺,此外,一些因身體器官或功能病變而形成的疾病將會在不利于健康的環境中變得更加不穩定,面對這種情況,行為人可能在日常交往中產生侵權行為而造成損害,使侵權行為多樣化和復雜化;其三,民事責任中的因果關系理論,對學者和法官來說是一個重大難題,民事人身損害賠償案件加上特殊體質這一因素,使原因與結果、條件與原因之間的關系更加模糊不清,而且因果關系理論體系復雜,在司法實踐中采用合適的因果關系認定行為人責任有一定困難。
(一)受害者過錯認定的探索
過錯起源于道德領域,是指違反某些規定或義務而產生的道德謬誤,也是侵權法中構成一般侵權行為的組成要件之一,那么對于有特殊體質人群的損害賠償案件,應如何看待特殊體質這一要素呢?
一方面,對特殊體質人群而言,其本身特性不存在過錯。受害者是特殊體質這一事實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人身損害事故的發生幾率,也將導致損害結果擴大化,但是并不意味著受害者有過錯,然后在過失相抵原則的指導下減輕侵權行為人的責任[3]。對于先天或后天形成的特殊體質,對該類人群來說都只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情況,不能被認定為侵權法中的過錯,而且他們通常是損害形成的被動參與者,如果受害者履行了注意義務且不存在其他過錯,特殊體質和損害結果之間也沒有因果關系,那么特殊體質受害者在損害賠償案件中不需要因自身原因的存在而承擔損害責任。在一些涉及特殊體質人群的交通事故中,行為人不能基于受害者體質因素來試圖減輕其賠償責任。
另一方面,當特殊體質受害者未能履行注意義務時,就會形成過錯。一是受害者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仍然將自己置于危險境地,比如,在醫院進行診斷治療時,沒有詳盡地將自己的過敏史、手術史等情況和有無慢性病等身體狀況告知主治醫生。二是本來可以采取相應預防措施來避免不必要的損害發生而不進行有效規避,比如在身體患有特殊疾病時,執意參加一些極限運動而造成嚴重損害結果,受害者應根據自己的過失來承擔相應的責任,也不得將自己的過失問題轉嫁到行為人身上。
(二)行為人過錯的認定探索
從過錯責任原則來看,過錯是承擔相應侵權責任的前提條件,而且侵權法規定如果存在損害情況,行為人有責任通過金錢賠償來彌補損失,從而使受害者獲得經濟救助來恢復到適當的狀態。但是,在特殊體質人群損害賠償案件中不能存在“一刀切”現象,法官不應忽視并簡單處理行為人的過錯,而應全面且有力地區分過錯類型和過錯程度,因為受害者特殊體質,行為人受不同的過錯及其程度影響將承擔差異化的賠償責任。
一方面,對行為人過錯而言,如果加害人在主觀上對受害者進行故意侵權行為,無論他(她)是否知道受害者的特殊體質因素或者造成超出預期范圍的損害后果,行為人應承擔全部賠償責任。比如,行為人A了解受害者B患有嚴重心臟病而對其進行肆無忌憚地侮辱和刺激時,A應承擔所有賠償責任。在受害者沒有完全履行注意義務的情況下,由于行為人的主觀故意行為,他不能通過過失相抵原則來減輕責任,仍然需要對受害者進行全部賠償。
另一方面,對特殊體質人群損害賠償案件進行分析可知,行為人主要存在過失問題,受過失程度影響,他(她)將承擔不同的責任。原則上,行為人造成重大過失應遵循“蛋殼腦袋”規則,也就是薄頭蓋骨原理,對所有損害承擔賠償責任,如果受害者有輕微過失,也不能減輕加害者的責任,避免不法行為的放縱。例如,《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規定學校應了解特殊體質學生的具體情況并嚴格履行注意義務,如果因違反注意義務而造成損害事故發生,學校應承擔相應責任。另外,行為人若可以根據受害者呈現出異于同齡人的身體狀態或舉止行為來判定他的特殊性質而沒有加以注意,仍然造成重大過失時,需要承擔責任。如果行為人存在一般過失而使特殊體質人群受到嚴重傷害時,法官可以根據受害人體質情況、因果關系來分析行為人的賠償責任。
在所有國家或地區的法律中,因果關系均是構成法律責任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我國,一般侵權責任有違法行為、主觀過錯、損害后果和因果關系這四大構成要件,可以說因果關系不成立,很難要求行為人對損害后果承擔侵權責任,由此可知,因果關系在侵權責任構成要件中占據重要地位。其中,《侵權責任法》中的因果關系認定理論是相當因果關系學說,根據大多數社會理解,侵權行為人的行為在通常情況下是導致損害發生的一大關鍵,這要求法官需要判定違法行為這一原因與損害事實這一后果在通常情況下產生的可能性,并且判決不是基于法官的豐富知識和個人經驗,而是根據當時社會中能發生同一損害后果的情形來認定因果關系。在特殊體質人群損害賠償案件中,行為人的侵權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是否存在相當性成為一大難題。在“法規目的說”理論中,通常是在沒有討論事實的實際因果關系情況下直接用法律法規的目的來判斷因果關系,可以當做相當因果關系學說的補充[4]。而“條件說”就是“若非則無”原則,該理論認為造成損害結果發生的所有條件都是原因,適用于多因一果的情形。
自《最高人民法院第24 號指導案例》的發布以來,在交通事故糾紛或醫療侵權損害賠償糾紛案件中,因為特殊體質人群的損傷參與度來減輕行為人賠償責任的情況逐漸減少,尤其是個別案例中侵權行為人需要對特殊體質受害者的損害結果承擔全部賠償責任,這類指導案例的判決原則與“脆弱腦殼”規范有相似之處?!按嗳跄X殼”規范,指的是如果行為人對特殊體質人群有違法行為時,他(她)預計到損害結果,但沒有將受害者特殊體質對結果產生更大嚴重影響這件事考慮在內,行為人應全部承擔損害結果的賠償責任,在該規范中加害者不能基于特殊體質來主張減輕或免除賠償責任。對于各級地方人民法院來說,最高法院的指導性案例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在司法裁判過程中占據不可否認的地位,各級法官在審理相似案件時應將指導案例作為參照,在一定程度上與指導案例保持統一戰線。然而,在司法實踐中為避免“脆弱腦殼”規范的盲目使用,相關工作者應該明確脆弱腦殼規則的使用范圍,比如,加害者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害限于特殊體質人群的身體損傷等。
[1]程嘯.受害人特殊體質與損害賠償責任的減輕——最高人民法院第24號指導案例評析[J].法學研究,2018,40(1):67-86.
[2]董宇. 特殊體質受害人損害賠償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7.
[3]陳定良,王黎明.特殊體質受害人道交損害賠償案件裁判研究[J].中國檢察官,2018(12):27-31.
[4]歐陽澤堃.完善特殊體質受害人損害賠償的思考[J].黑河學刊,2018(3):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