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麗琴 趙志軍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2.321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任務艱巨。2016年1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說:“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今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指明了方向。
高校的主要任務是立德樹人、培養高層次人才。隨著國家社會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的要求,部分地方院校逐步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應用技術大學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包括高端復合人才。他們熟練掌握社會生產或社會活動一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較好的適應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產生的多樣化需求。但是相對于傳統學術性綜合大學的人才培養方式以及學生本身基礎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提升課程說服力、感染力、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關系到大學生們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樹立遠大理想的問題。
現在20歲左右的大學生,到2035年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實現時,還不到40歲,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剛過50歲。他們是民族復興的見證者、開創者、建設者,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生力軍。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與課程失效性,不僅要從學生角度出發,同時要從教師本身分析原因。
(一)學生方面
首先,由于長期的輿論影響,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負面情緒一直存在,認為這是沒有實際作用的一門課程,尤其在應用技術大學中強調以技術應用為導向的大氛圍下,還沒有上課便已經形成了思維定勢。如果說專業課從零開始,思政課便是從負數開始。在教師管理不嚴,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生直接逃課去兼職打工或者做其他事情成為常見現象。
其次,手機等電子設備的吸引力及網絡習慣的影響,學生為修得學分順利畢業,不得不到課的情況下,卻是人到心不到,人在心不在。學生雖然端坐在課堂上,不吵不鬧不影響正常教學秩序,但是老師的教學卻形同虛設,只在播放視頻或在其感興趣的內容時抬頭聽一聽,其余時間直接埋首網絡世界,充耳不聞,教師講得再精彩也不及網絡世界的誘惑。
(二)教師方面
一方面,為完成教學任務,教師追求教學進度,教學內容照本宣科,只求講完,教學方式以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為主,缺少師生互動,形成了自說自話的尷尬場面,容易引起學生厭煩情緒。
另一方面,教師和學生本身存在的年齡差距,價值觀念及話語體系的巨大差別,如果沒有花時間與精力對學生特點進行深入研究分析,無法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很難產生共鳴,更加談不上“親其師”,做不到“信其道”。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具有明確價值導向的課程,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建立起對課程所傳導的價值觀念的認同。在提高課堂參與度的改革創新上,我們應該遵循的原則有:
一是緊扣教學大綱,不脫離教學目標,從而避免導向上出現偏差。教學大綱作為開展各項教學工作的指南,不能也不允許出現任何偏差。
二是做好學情調查,學生的文理科背景及地域特點,是我們形式創新的重要影響因子。學生基礎決定了課程的起點,對學生了解越深,教師越能把握學生的需求。
三是邏輯思維清晰,層層遞進,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認識分析問題的思想工具。馬克思指出“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而其中重要的一點便是其邏輯的縝密。
四是結合時事熱點,篩選出學生真正關注的問題,找準學生的“痛點”,深入分析。
價值認識是在人們的關系中形成的,教師通過不同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可以提高課程的實效性。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方法的選擇多種多樣,筆者就常見的易于操作的一些方法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做了一些探索。
(一)學生方面
通過構建學生喜聞樂見的各種活動,提高課堂參與度。
一是設置時事熱點新聞播報。在本科生的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我們都可以用到這個方法。學生分享近期看到的國內外的時事熱點新聞,并就此新聞談談個人的感想與感悟,既方便教師及時把握學生最關切的現實問題,在課程教學中及時地融入,實現學術性和政治性、理論性和現實性、歷史性和當代性的辨證統一。又便于在學生分享新聞熱點的同時,不斷進行追問,引導學生向主流價值觀思考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深入思考的習慣。例如香港事件的變化發展,當學生分享到此條新聞時,及時展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并探討理性思維的重要性;分享到昆明某高校學生溺亡事件時,引申到對自我保護意識進行探討等。
二是融入新媒體因素,學生拍攝微電影。在《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中,針對學生“網絡土著”的年齡特點,為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結合課程內容布置相關主題進行微電影拍攝并展示。例如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問”,在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可以布置“我的青春我做主”“我的大學”這樣的主題,請學生提交拍攝計劃書、進度表等內容,在總體上把握微電影導向同時作為作業跟蹤。拍攝完成后,進行課堂展示,增加學生的獲得感。
三是角色互換體驗,學生當做小老師。在課程中,老師根據學生基礎,擬定主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準備并制作多媒體課件,限時主講,老師點評及同學們互評,通過教與學的角色互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積極性。例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擬定“厲害了,我的國”“今日說法”等主題;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中,擬定“生活中的辯證法”“矛盾之我見”等主題。
(二)教師方面
一是建立專題式循環教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根據課程結成小組,若干小組負責一門課程的教學,結合小組每個成員的學科背景和研究領域的特長,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分配組合教學內容,每個小組成員負責其中一個專題板塊的教學。既發揮個人的特長,講深講透每一部分的內容,也因為交叉進行教學,不同教師的教學風格的不同,給學生一定的視覺新鮮感。例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可以劃分為“思想”“道德”和“法律”三個專題板塊進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一般根據時間段劃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根據課程內容,可以劃分為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及科學社會主義三個專題板塊。
二是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設置實踐教學內容。生活需要被記錄,在《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中,設置制作《實踐小冊子》記錄本的實踐內容。請學生結合課程內容與日常生活,按照一定要求制作記錄學習過程及對生活點滴思考的小冊子,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習慣。
三是結合課程,充分發揮學生專業特長。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針對藝術特長生,請學生對照時代的變遷,選取有代表性的物品或者人物事件,畫出動態的變化過程,直觀的感受中國的巨變及人民在此過程中的變化。
四是變換課堂教學方式,組織課堂辯論賽。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中,通過分析和辯論的手段,幫助學生澄清價值混亂,給予學生以選擇和發展自己的主張。例如“畢業找工作要到大城市還是留在家鄉”“選擇我愛的人還是愛我的人”等。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性課程,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更好的強化價值引領,才能培養更多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1]顧鈺民.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的研究[J]. 教學與研究,2007(5).
[2]王儀祥.努力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6).
[3]王炳林,張潤枝.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思考[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5).
[4]胡涵錦.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7(3).
[5]翟慎良. 重“獲得感”,亦重“參與感”[N].新華日報,2016-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