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玲
◆摘 要:新課程教材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具有一定的計算能力,培養學生具有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培養學生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計算能力的提高,不僅需要教師從教材的特點出發,而且還要培養學生的計算興趣、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注重練習形式和反思,這些應該貫穿于整個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
◆關鍵詞:興趣;形式;習慣;反思
計算是小學數學中一項重要的基礎知識,貫穿于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學生的計算能力強弱與否,直接關系到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效果,因此,使學生學好計算,并形成一定的計算能力至關重要。那么,作為數學教師,我們如何改變多數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很弱的現狀呢,怎樣培養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呢?我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的。
一、激發學生學習計算的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計算教學中,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讓學生樂于學、樂于做,教會學生用口算、筆算和計算工具進行計算,并掌握一定的計算方法,達到算得準、快的目的。講究訓練形式,激發計算興趣。為了提高學生的計算興趣,寓教于樂,結合每天的教學內容,可以讓學生練習一些口算。比如利用早讀時間10分鐘或者課前5分鐘練習一些口算題,在強調計算的同時,講究訓練形式多樣化。如:用游戲、分組競賽等方式訓練,用卡片、小黑板,自編計算題等。多種形式的訓練,在分組進行口算競賽時,有的學生為了自己的那組能得第一,積極的參與到計算中,這樣不僅提高學生的計算興趣,還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
還可游戲教學。例如:教學數的分與合,可以采用“拍手”的數學游戲,以10的分與合為示范。教師邊拍手邊問:同學們,我拍了5下,你們要拍幾下就能湊夠10下?學生邊拍手邊回答:我們也拍5下就夠10下了。也可以用小棒來教學湊10數,教師拿出4根問:同學們你們拿幾根小棒就湊夠10根了,學生會拿出6根小棒說:老師我們拿6根就湊夠10根了。根據學生的熟練程度,可隨時改變形式,如個人回答、小組回答、集體回答、教師問學生答、學生問學生答等多種形式交叉進行。這樣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計算興趣,學生只要有了計算的興趣,計算的能力就會慢慢的提高。
以課堂教學內容有關的小故事激發興趣。教學中,或者是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小故事來增添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力,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愛好和興趣,例如在教學十加幾十時,可以叫10位學生站在講臺前,再叫5位學生站起來,這時問大家一共有幾位學生站起來,同學們都十分積極地計算起來,提高課堂上的學習效果。又如:在教學簡便計算前,我首先給學生講解了數學家高斯創造性的解答“計算1+2+3+4……+99+100”這100個自然數之和故事,(高斯最出名的故事就是10歲時,小學老師出了一道算術難題,“計算1+2+3+4……+99+100=?”。這可難為初學算術的學生,但是高斯卻在幾秒后將答案解了出來,他利用等差級數的對稱性,然后就像求得一般和的過程一樣,把數目一對對的湊在一起,1+100,2+99,3+98……49+52,50+51,而這樣的組合有50組,所以答案很快的就可以求出是101×50=5050)。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激發其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不自覺的產生了和數學家比一比的念頭。因此,學生審題比以往認真了,對題目的分析仔細了,并能靈活運用有關定律、法則,找出解題規律,學習興趣增強了,會讓學生學得興味盎然,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用生活中的數學,激發計算興趣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教學時,應通過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增進對運算意義的理解。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盡可能地創設一些貼近生活的情境,要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滲透計算教學,鼓勵學生從多種角度思考問題,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喚醒學生積極探究的意識。
利用教材,采用多種方式。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有很多主題圖,主題圖的內容往往是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場景,教師要利用好主題圖,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且用游戲、競賽等方式訓練;用卡片、小黑板視算、聽算,限時口算,自編計算題多種形式的訓練,充分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由討厭計算轉變為喜愛計算,逐漸形成一種持久的計算興趣。
編織兒歌,感受學習樂趣。教師可以根據學習內容編制幾句兒歌,使學生覺得生動、有趣、易學、易記。如:多位數除法的重點是掌握試商的方法,可以編制這樣的法則兒歌,整數除法,高位起,除數幾位看幾位,這位不夠看下位,除到哪位商哪位。余數要比除數小,不夠商一零占位。再如:學習分數乘、除法法則,就可編出這樣四句歌訣“分數相乘很分明,分子分母各相乘,分數除法不一樣,除數顛倒再相乘。”這樣的兒歌讀起來朗朗上口,還能幫助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表象抓實質。
生活實踐,認識計算重要性。教師通過結合實際呈現一些學生熟悉的問題,讓學生計算,即加強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加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直觀感受,比如:低年級學習了乘法口訣以后,讓學生實際計算:我們班有40人,平均分成8組,每組有多少人?學生在高年級學習了土地面積單位后,可讓學生通過測量計算出自己教室的面積有多大。在學習了體積和容積的知識后,讓學生親自計算一下自己鉛筆盒的體積是多大,讓孩子去買東西是學習數學的捷徑。把錢幣交給孩子,讓他計算“花了多少”,“還剩下多少”?從實際應用出發進行學習,盡量要求孩子快速回答問題,用錢幣訓練會使孩子很快掌握計算本領。
三、讓學生掌握算理是關鍵
大綱強調,“筆算教學應把重點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據算理,掌握法則,再以法則指導計算”。學生掌握計算法則關鍵在于理解。既要學生懂得怎樣算,更要學生懂為什么要這樣算。如教學《用兩位數乘兩位數》,要使學生理解兩點:①32×23通過直觀圖是學生看到,就是求23個32連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3盒的支數是多少?即3個32是多少?再求20盒的支數是多少?即20個32是多少?然后把兩個積加起來,從而讓學生知道,計算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要分兩步乘,第三步是相加,這樣使學生看得見,摸得著,通過例題教學,使計算的每一步都成為有意義的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②計算過程中還要強調數的位置原則,“用乘數個位上的數去算”就是求3個32得96,所以又要和乘數3對齊寫在個位上。“用乘數十位上的數去乘,就是求20個32得640,所以2要寫在十位上”,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數位對齊的道理,這樣,通過反復訓練,就能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法則。
四、進行思維訓練是核心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要教學生學會,并促進會學,就要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計算教學同樣要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為核心,重視并加強思維訓練。
教學大綱指出:“小學數學教學要使學生既長知識,又長智慧。要把發展智力和培養能力貫穿在各年級教學的始終。”那么,如何加強思維訓練呢?
提供思路,教給思維方法。過去計算教學以“算”為主,學生沒有“說”的機會。現在稍微重視“說”的訓練,但缺乏說的指導。因此必須給學生提供思路,教給思維方法。
加強直觀,重視操作,演示,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思維是在直觀的基礎上形成表象,概念,并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中不斷發展起來的,在操作時要讓學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語言表述緊密結合起來,才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如第一冊在20以內的進位加法中配合直觀操作,突出計算規律的教學,讓學生體會“湊十”過程,邊動手邊思考,用操作幫助思維,用思維指揮操作,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重視估算,準確判斷,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在估算教學中,要認真引導學生觀察,分析,進行準確判斷,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由693擴大8倍大約得多少?794×9應等于7146,要學生用估算的方法檢查積的最高位有沒有錯誤,首先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準確判斷,794接近800,用800×9=7200,794小于800,積小于7200是正確的,從而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朱秀芳.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M].北京教育出版社.
[2]胡光銻,晉泉新.小學數學學習心理與教學[M].光明日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