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劍鋒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歷史文化的精華,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斷發展的精神支柱。作為當代青年,大學生更要對傳統文化具備更深刻的認知和了解。當前,由于多元文化和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大學生對傳統文化還存在一定的認知誤區,需要通過傳統文化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網絡平臺構建形成教育合力,矯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偏差。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 認知偏差 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有著東方特有的氣質和民族特色,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精神支撐。中華文化歷經數千年礪煉,已成為當前中國在世界舞臺展現軟實力的重要標識。當代大學生雖然從小受傳統文化熏陶,但受多元文化、思潮的影響,對傳統文化在認知上還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產生了一定的文化認知誤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豐富的哲學理念和修身處世思想,對大學生價值觀塑造大有裨益。但在我國現代教育體系中,傳統文化課在課程設置中所占比例很小,沒有形成體系。各高校傳統文化教學大多以經典古詩詞賞析為主,這種傳統文化教學模式導致一些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缺乏學習興趣,對古代文言文缺乏研究,在缺乏系統講解和實踐教學的情況下,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缺乏足夠的了解,產生文化認知偏差在所難免。
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行為,代表了當前青年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當代大學生雖然從小身處中華文化圈中,但在多種文化思潮的影響下,一些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缺乏學習興趣,特別是對傳統民俗文化了解較少。在關于人生理想的訪談中,不少大學生的理想是有一份穩定的高薪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社會中存在的價值觀。這種社會風氣使得大學生思想觀念出現偏差,甚至出現了只注重個人利益的不良傾向,大學生中也出現了考試作弊、沾染不良惡習、崇尚享樂等負面行為。
大學生出現傳統文化認知偏差,既是由于社會經濟發展大環境的影響,也是因為家庭學校教育的缺失所致。因此,我們要通過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認知教育,轉化其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偏差,使其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提升個人文化素質,提高精神境界。
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大學課堂教育要提升對學生的吸引力,把優質文化內容傳遞給學生。為此,大學課堂可增加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比重,創新傳統德育形式,例如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學習、共同探究、領悟傳統文化的意蘊。同時,更要注重實踐體驗教學。學??梢越M織學生到一些歷史古跡、博物館、紀念館等地深入體驗、接受歷史文化熏陶。另外,可以引導大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將優秀傳統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學以致用、言行合一。教師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任,其自身也必須具備良好的德育素質和知識儲備。教師要以良好的道德素養樹立自身的形象,以身作則,以人格魅力感染、影響大學生。在教學中利用傳統文化旁征博引,以嚴謹的工作和教學實踐激發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為了讓大學生更好地從現實角度感受傳統文化,我們可以將傳統文化理論與現代社會的思想狀況相結合,依托教育部制定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論創新,為高校大學生提供豐富優質的教學資源。在大學階段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要注重將培養大學生的人格修養與國家前途命運聯系起來,與國家發展相結合,通過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意識。
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認知。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有助于開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新課堂。我們要加強傳統文化氛圍的營造,例如可以利用校園廣場兩側或道路旁的空間設置傳統文化的雕塑,在教學樓回廊或教室內懸掛古詩詞,讓大學生在傳統文化氛圍中不斷成長。同時,高校要增加文化實踐活動,建立書法、戲劇、體育、文學等各種文化社團,鼓勵大學生結合自身喜好積極參與其中,充分發揮大學生的聰明才智和參與熱情,讓大學生在參與實踐過程中汲取傳統文化中的道德智慧。各大高校定期舉辦傳統文化展示交流活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圖文等形式進行展示,從而突出中華文化的民族特色,通過展現中華文明對世界的貢獻,更好地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精神價值。當前,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增進世界人民對中國的了解。
利用網絡平臺傳播傳統文化?,F代網絡技術革命徹底改變了人類的信息傳播方式,作為青年一代,大學生更熱衷于運用網絡技術,在網絡空間查閱資料、傳遞信息、休閑娛樂,網絡的使用頻率不斷增加,成為大學生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高校可通過網絡空間建立傳統文化學習平臺,改變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偏差。可利用網絡平臺,運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對傳統文化進行宣傳。各高校網站也可以對傳統文化內容進行推送和解讀,教師可以利用數字技術制作傳統文化“微視頻”,在學校網站和微信、QQ上與大學生互動交流,以新技術手段增強文化的傳播力。高校在發揮移動網絡平臺的優勢時,可以將傳統與現代、理論與實踐、網上與網下教育相結合,打造適合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立體空間,加強大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
大學生要通過廣泛的涉獵和學習,增強文化自信。大學生對傳統文化認可度不足是其出現思想偏差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們要在高校中推廣傳統文化經典名著和名人名言的閱讀活動,讓大學生從傳統典籍中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首先,要組織編撰古代優秀文學作品作為閱讀資料,可對這些文學作品進行分類,在一定時間段內設定閱讀主題,如按照一年四季題材,在春季設定“春之聲”、夏季開展“夏之旅”、秋季開展“秋之思”、冬季進行“冬之閱”的閱讀活動,使大學生閱讀古代名人傳記,感悟百味人生,可以從文獻中查閱與四季相關的詩篇進行誦讀,在古代詩詞小說中探尋古代文學大家對四季景象的意境描繪、品評文學大家的傳世名作。通過對中國古代文化名作進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大學生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其次,積極引導大學生通過電視、網絡觀看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優秀電視節目,如《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等,通過現代文化傳播形式吸引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同時,在校內要積極利用校園廣播、校園網絡、板報等進行傳統文化宣傳,在學分考核中增加中國古代文化名人名著的題目,讓學習傳統文化在校園內形成風尚。學校文學社團組織要依托傳統文化內容開展傳統文化研究、交流、推廣活動,舉辦讀書會、名著話劇秀場、古典詩詞朗誦等比賽,使大學生在不斷學習過程中增強文化自信,提高個體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水平。
矯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偏差需要大學生個體、高校、社會、家庭和政府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是一個涵蓋多種群體、階層、部門的綜合工程。各主體要加強協作、共同參與,形成教育合力,政府要積極配合,通過制定相應的政策,保障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更要倡導學生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研究,推廣國學經典。讓大學生主動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矯正認知偏差,實現對傳統文化的真正認同。
(作者為內蒙古科技大學文法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①郭玲霞、康振?。骸缎聲r期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何以創新》,《廣西社會科學》,2017年第3期。
②馬蓓蓓、李鵬等:《大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現狀及對策探究》,《現代經濟信息》,2018年第14期。
③徐擁軍、熊文景:《習近平文化觀的四個重要維度》,《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