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飛翔
【摘要】食品安全是人民群眾最基本的安全需求,而互聯網食品交易的特點給食品安全監管帶來較大困難。我國對網絡食品安全的監管還處于初級階段,存在著多方面的漏洞和不足,需要法律、行政、行業自律等多方面共同發力,創新監管模式,運用好網絡技術和科技手段,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監管體系。
【關鍵詞】食品安全 監管體系 網絡食品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網絡食品消費是以互聯網為媒介的不見面交易行為,具有隱蔽性、虛擬性、信息不對稱性、靈活性等特點,其突破了空間限制,給個別網絡食品銷售者提供了尋租空間,同時由于消費者對網絡食品安全維權意識不足,導致網絡食品安全監管難度進一步增大。應切實將習近平總書記“四個最嚴”的要求落實到網絡食品監管領域,創新監管模式,建立完善多種監管共同發力的監管體系,切實提高監管覆蓋面,構筑起網絡食品安全的“銅墻鐵壁”,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除《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外,我國于2016年針對網絡食品安全出臺了《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以下簡稱《辦法》),這兩部法律成為網絡食品安全主要執法依據。但在實際操作層面,網絡食品安全法律約束發揮的作用有限,一是消費者對網絡食品安全事故的維權意識不足,侵權事件發生后往往得過且過,違法行為線索不足;二是對發現的網絡食品安全事故,執法部門調查取證存在難度;三是查處取締較難,違法企業“另起爐灶”重新注冊登記相對容易;四是違法成本低,《辦法》對違法行為多是罰款性處罰,違法成本低。兩部法律為網絡食品安全執法提供了執法框架,但仍然不夠細致全面,各地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出臺更加具體的規定。要強化食品安全法律教育,鼓勵引導消費者通過法律渠道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在全社會營造濃厚的食品安全法律監督氛圍。
標準是法律監督的重要依據,缺乏標準或者標準過低會導致法律監督失去現實意義。要以食品安全標準的嚴謹性、全面性、權威性、系統性、指導性、實用性為目標,加快制定統一的標準,既要完善食品生產環節標準,也要制定食品經營、運輸、存儲方面的標準,強化食品生產流通各環節監管。嚴格規范市場準入,嚴格發放生產許可證,對生產、運輸、存儲不達標的企業,嚴禁生產經營,確保各環節的安全。
行政監督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力量,但網絡食品安全的行政監督還存在不少盲區和空白點,如監督意識還不強,監督方式缺失,監督能力低下等。2019年2月,中辦國辦印發了《地方黨政領導干部食品安全責任制規定》,進一步明確了地方黨政領導干部食品安全具體責任,倒逼地方黨政領導落實食品安全責任。不久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進一步將習近平總書記“四個最嚴”的要求細化到具體舉措,從法律監管、標準制定和執行、食品安全全過程安全關、風險管理等多方面提出了重要措施,這些措施必將推動地方政府強化食品安全監管。但是,兩個文件對網絡食品安全的監管規定較少,《地方黨政領導干部食品安全責任制規定》僅作出概括性論述,指導性不強。要進一步強化地方政府網絡食品安全監管意識,將其納入到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明確將所轄范圍內的網絡經營主體納入監管范圍,一旦出現食品安全問題,生產經營運輸主體所在的地方政府負有監管責任。要改變地方政府重事后處理、輕事前預防的執政理念,鼓勵把功夫用在日常,推動監管工作日常化、長效化,而不是出事后再突擊檢查,做表面文章。
要推動執法力量整合,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建立完善食品生產、經營、運輸、儲存企業信息庫,促進工商、農業、質檢、衛生、公安等食品安全監管部門信息共享,降低行政監督成本,提高監督效率,增強食品安全現代化治理水平。要積極對接第三方平臺,建立完善溝通會商機制。網絡食品往往跨區域交易,一個地方生產的食品可能銷往全國各地,因此,必須促進跨區域協作,實現全國范圍內信息共享,一旦發現食品安全問題,經營主體所在地監管部門要第一時間采取管制措施,強化異地協調監管能力。要著力提高基層監管能力,對網絡食品安全監管缺乏手段和能力,是當前基層監管的一大難題。要建立專職化監管隊伍,充實相關專業技術人才,定期開展培訓和實戰演練,提高基層監管隊伍執法能力。
網絡食品監管的難題在于互聯網的應用打破了區域界線,致使傳統監管方式失靈。要堅持以網治網,強化網絡化、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推動網絡經營主體數據庫與第三方平臺有機對接,實現網絡經營主體產品信息、交易記錄、誠信記錄、客戶反饋等相關信息有機銜接。運用大數據技術,對網絡經營主體經營狀況進行總體評價,對消費者反映問題較多的,納入重點監管范圍,實施有針對性的監管措施。探索建立電子標識制度,實現食品經營主體網絡亮照,強化社會監督。特別是對中小食品經營主體和個體經營者要嚴格實施實名認證,完善經營者個人信息,保證經營者合法合規經營。要充分發揮第三方平臺的監管作用,第三方平臺作為網絡食品經營主體的中間媒介,具有監管的獨特優勢,要監督第三方平臺嚴格落實好《辦法》規定的責任義務,嚴格審查經營者資質,保證經營者信息真實性,保證交易數據和資料真實可靠,嚴格依法取締不合格食品經營者銷售資格,同時要為網絡食品監管部門提供有力的便利條件。要鼓勵第三方平臺在履行法律義務的同時,履行好社會責任,自覺強化網絡食品監督監管,實施交易動態監管,發現可疑問題線索,及時鎖定跟蹤,向監管部門反饋,最大限度消除隱患。
要建立食品溯源體系,借助網絡化技術,尤其是5G技術,積極開發相關技術軟件,實行“食品身份證”制度,通過二維碼標識跟蹤,對食品原材料供給、生產、銷售、運輸、消費的信息實現共享,掃碼就可以知道食品的前世今生,一旦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可以按圖索驥查找線索。要發揮好第三方平臺監督管理作用,目前淘寶、蘇寧易購、京東、餓了么等大型電商平臺都建立了獨立的投訴舉報系統,但這些平臺嚴格監管的動力不足,應由政府牽頭,組建統一的第三方監督平臺,運用大數據技術,對來自各平臺的舉報線索進行分析梳理,對出現問題的食品經營主體網上晾曬,接受公眾監督。
我國食品經營主體數量龐大,衛生安全事故屢見不鮮,生產經營主體肩負著食品安全的主體責任,應構建起企業和行業嚴格自律的制度體系,在行業內樹立“誠信者興、失信者衰”的價值導向,讓不顧消費者權益的投機尋租者失去發展空間。目前,我國誠信體系正在逐步健全完善,特別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一人一檔、一企一檔的誠信制度會不斷成熟,要通過第三方信息平臺將網絡食品經營主體納入誠信體系建設,嚴厲打擊失信行為,宣傳弘揚誠信經營典型,提高經營者違法成本。要強化行業自律,行業是一個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市場環境,行業組織的成熟度影響著整個行業的發展。一個行業組織成熟的行業,往往能夠形成良性的發展軌道,行業效率較高,行業自我約束力較強,政府監管壓力小、難度小。要鼓勵食品經營企業依據市場特點,組建權威的行業協會、商會等行業組織,嚴格把關入會企業資質,將具有良好信譽條件和經營口碑的企業納入行業組織,提高行業組織在行業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要規范行業組織管理,健全完善行業組織制度,建立可進可出的動態管理機制,保證行業組織內部成員始終具有良好信譽。探索建立行業組織標識,讓行業組織標識成為消費者信賴的標識,讓非會員企業失去市場空間。地方政府要牽頭,將行業組織納入政府對接管轄范圍,建立行業組織管理臺賬,健全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對發展較好的行業組織給予一定的扶持政策,對重點食品安全行業采取一定的干預措施,保障行業組織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作者為廈門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代麗:《網絡食品經營監管仍需改進》,《首都食品與醫藥》,2017年第17期。
②魏義方:《以“智慧監管”破解網絡食品安全困境》,《全球化》,201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