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春梅
教學計劃是課程設置的整體規劃,它規定不同類型課程相互結合的方式,也規定了不同課程的教學方式和要求,因此教學計劃是各類培訓開展教學和教學管理的指導性文件。道路運輸從業資格培訓做為職業培訓中的一種類型,其教學計劃的編制即要符合知識的體系性更要符合道路運輸從業人員的從業特點。
一、道路運輸從業資格培訓的培訓對象特點
道路運輸從業資格培訓的培訓對象是指18周歲以上,欲從事道路運輸行業的人員,以下簡稱學員。這些學員與傳統的基礎教育和學歷教育相比具有以下鮮明特點:①在社會中有固定或臨時性工作,很難有大量的學習時間參加集中、系統的學習,工學矛盾突出;②具有一定的社會知識和專業知識基礎,對知識的需求是側重實用性。由于學員自身的特點導致傳統的學科性教學計劃模式難以在道路運輸從業資格培訓中實施,因此要打破常規,編制適用于從業資格培訓的教學計劃,才能真正啟到提升道路運輸從業人員綜合素質,維護安全、穩定的道路運輸秩序的目地。
二、打破學科限制,實行“模塊化”教學模式
以道路貨物運輸駕駛員從業資格培訓為例,根據相應的培訓大綱其教學分為理論知識與技能知識兩大部分。理論知識主要包括職業道德、職業心理、法律法規、貨物運輸知識、危險源識別、事故處置、安全行車、汽車維護、故障處理、節能環保等多項學科,如果按知識的學科性要求開展培訓一方面學時過長,另一方面費用過高。為解決這一矛盾我們根據學員已具有一定的社會知識和專業知識的現象,將培訓內容整合為不同專業模塊,各模塊自成科學體系,內容不交叉,因此我們把道路貨物運輸駕駛員從業資格培訓整合為7個模塊,學員可隨意從任一模塊開展培訓,不影響學習效果。
三、打破固定班次,實行“循環化”課程設置
為解決學員很難有大量的時間參加集中、固定班的學習的矛盾,我們在“模塊化”課程的基礎上,將按期開班的模式調整為“循環化”課程設置模式,即模塊一設置在每周一上課,模塊二設置在每周二上課,如此類推,每周固定循環。學員可以在報名的第二天開始上課,不必一次學完全部模塊,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學完所有模塊即可。采用這種教學計劃可以有效的緩解工學矛盾,學員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分階段完成相應模塊的培訓內容,解決了學員因學習時間固定而造成不能參加培訓的難題,并對各類培訓的考試日期和繼續教育時間進行了固化,形成了學員隨到隨報,隨報隨學,隨學隨考的模式,使培訓模式更加靈活和便民,節省了學員時間,提高了培訓效率。
四、打破常規管理,實行“電子化”教學管理
采用“循環化”的課程設置后,學員管理由原來每期固定人數變成了每天的動態變化,常規的教學管理就不能滿足動態需求,為此采用了學員電子簽到的模式,學員報名時每人發一個IC卡,將學員的培訓學時信息記錄到個自的IC卡中。學員利用此卡完成上課簽到,下課簽退,學時查巡等功能,通過IC卡可隨時查詢學員的培訓信息,使每一個學員都建立了完整的培訓記錄,實現了學員的隨報隨學,一經采用受到學員的一致歡迎。
五、采用多種教學用段,打造“三有”課堂
教師結合學員特點,從傳統的“滿堂灌”式的講授方法,轉變為采用案例教學、情景教學、討論教學、啟發教學、理實一體化教學等新方法,努力打造“有趣、有益、有效”的三有課堂,增強培訓教學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抓住行業特征,圍繞行業特點推出的特色教學項目,能夠緊貼行業實際,培養適應行業發展的專業人才。客貨運培訓中安檢、救護實訓課程的推出,提升了教學的吸引力,提高了學員的應急處置能力;危險品駕駛人、押運員培訓項目中推廣“親情課堂”,通過情感溝通,極大的促進了從業人員安全意識的加強。采用情景教學法,將教學從固定的教室轉移到大客車中,將大連市的地理地名編制成三條個具特色的實景線路,車開到哪教師講解到哪,提升了學員的學習熱情,保證了培訓效果。
通過多種方法的使用,我們探索出了一套適用于道路運輸從業資格培訓的教學計劃模式,學員的執業能力有了明顯的提升,保證了從業人員的培訓質量,服務社會服務行業的技能和素養整體提高,帶動了學員就業創業市場的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