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耀全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展開,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出及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關于立德樹人的要求,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堅持生本教育理念基于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文本拓展、情境創設,從學生的角度構建問題,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綜合素質的提升。
【關鍵詞】生本教育;語文閱讀;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展開,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成果發布及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關于立德樹人的要求,都明確了學生應具備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傳統的師本教育已經不能夠很好地適應社會對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郭思樂教師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即生本教育理念。生本教育是為學生好學而設計,既是一種方式,更是一種理念。它強調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來說,堅持生本教育理念就是要根據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選擇性閱讀,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合作式學習,從多方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堅持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利益出發。
一、現階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主體地位被忽視
語文閱讀教學活動應該是師生雙向的交流,而不是一個人的獨角戲。教師在進行教學方式的設計上要考慮學生的語文基礎、生活積淀、學生的個性解讀等因素,而不是單一僵化地灌輸,囫圇吞棗的硬性記憶教學必然會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的泯滅。語文閱讀教學一定要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關注學生自身的能動性,鼓勵學生自主思考、獨立思考,變語文教學由教師重復講授到學生主觀感受和情感體驗,使學生的閱讀品質得到提升。
(二)對語文學習不夠重視
語文學習是發展學生聽說讀寫綜合技能的學科,而語文閱讀教學更是學生分析、理解、歸納、表達、情感體悟等綜合素養形成的關鍵環節。但語文閱讀要求學生具備大量的記憶、詞匯量的積累、修辭手法的運用等基本功,這些可能導致學生心存畏懼,對語文閱讀興趣不高,加上部分家長和學生對語文閱讀存在不正確的理解,過分關注升學科目的學習,導致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儲備量不夠,單靠臨時突擊對能力的提高顯然是杯水車薪、困乏無力的。
(三)教學過程單一、合作學習淪為形式
很多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因循守舊,為了體現教學的實效,只會基于考試對閱讀題目要求的部分技巧安排相應教學,教學形式相對單一,講授多于體驗,問答多于合作,雖短期教學效率顯示較好,但不能有效促進學生持續發展,學生只會覺得教學過程枯燥無味,而不能從中獲得情感體驗和生活 ? 常識。
二、生本理念下的教學策略改進
(一)設置動態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設置應該基于學生基礎,而且不是死標準,否則就會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產生限制,不利于課堂生成性問題的解決,不能真正做到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的目的,所以教學目標應該是動態的,課堂內容豐富有張力,才會使教學目標更貼近實際、更貼近學生。
(二)教學情境的創設應該更生活化、生態化、生命化
一個好的教學情境的創設能更好地達成動態教學目標,也能激發學生這一生命個體的生命觀念、生態觀、生活觀,有利于學生終身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處于形象思維階段,閱讀能力較低、閱讀興趣不大。貼近生活的情境構建可以讓學生得到豐富的體驗,情感認同,也有利于學生能力的提升,自己獲得價值感,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有利于學生形成自主閱讀、自主思考、自主學習的學習品質。教學情境應該貼近生活,文本的產生源于生活,情感的表達就是生活的反映,通過生活化的場景,文本中的語句、內容更好地得到詮釋,比簡單的機械化的記憶方式更能得到好的教學效果。生活的場景是學生可親可敬的真實場景,基于生活的情境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能夠促動學生的感知感悟,可以使學生積極反饋,增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促進學生的思維發散。
(三)營造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加強師生交流
以學生為主體的生本教育理念下,師生關系一改以前教師一言堂、學生畏懼教師不敢發問的教學氛圍,需要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達成師生角色的轉變。課堂是為學生服務的,教學目標的預設、教學情境的構建、教學問題的提出都是基于學生這一主體的,教師在課堂上只是一個主導和指導的作用,主導課堂教學的組織、教學活動的開展,指導個別學生有爭議的問題點。在小組構建上,異質分組的同學充當不同角色,能力互補,合作學習,最終目標不是個人學習任務的達成,而是團隊都獲得了知識的學習。在合作學習中,學生都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找到了存在感,不但與人交流發展了語言表達能力,也懂得了與人合作的原則、合作的重要性,樹立了集體榮譽感和集體榮譽觀。民主化的課堂促進了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的意識,學生和老師間平等、自由的對話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也有利于學生懷疑、質疑和解疑等思維品質的成長。師生之間平等互助團結和諧的教學氛圍,有助學生閱讀水平的提升和課堂效率的提高。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不應為了教學任務的完成、考試成績的提升去主導學生思維意識的萌芽,不能扼殺學生問題意識的產生,應該讓學生在互動中成長,交流中共享。同齡互助對學生思維發展、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具有不可估量的 ? 價值。
(四)利用豐富的教學手段提髙閱讀能力
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關于自然現象、社會現實、風土人情、機械結構等一系列不易在課堂呈現的事物都可能會對學生閱讀理解造成障礙,處于形象思維階段的小學生不能夠達成抽象思維的閱讀效果。利用教室外學習、多媒體課件、AR和VR技術的成像等多種技術手段可以幫助學生對閱讀文本的理解,結合“讀、思、議、寫”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對閱讀理解的內容進行感知、體驗和理解,使學生在與文本交流中能穿越時空與作者對話,獲得作者所思、所想、所議以及價值觀、情感體驗,做到“讀萬卷書,行千里路”的體驗。
(五)提高學生問題意識、注重材料積累
在閱讀教學中,老師所設置的情境應該有利于學生問題的產生、問題的假設、假設的檢驗、問題的答案獲得,即教學情境的設置有利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遇到問題都能夠從懷疑、質疑、思疑、解疑中得到良好的解決,使學生有社會責任、敢于擔當等品質不斷成長,終身發展。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不僅僅需要學生掌握閱讀的技巧和手段,提升鑒賞能力,還要“小立課程、大作功夫”,立足課本歸類拓展、關聯閱讀,教師要有意識組織學生“以讀引讀、以讀引言、以讀引研、以讀引寫”,引導學生從節選課文拓展到讀整篇文章或者整篇作品,從讀課文的引文擴展到讀引文出處的全篇,甚或從課文擴展到與課文內容相似或寫法相近的其他文章,以及從課文擴展到閱讀作者的其他作品,從課文到閱讀文章作者的傳記,從課文中所寫的某人、某景、某事、某細節、某寫法拓展到閱讀相關作品。通過這樣的訓練,豐富學生知識的積累,促進學生進入更高、更大的學習空間。
參考文獻
[1]袁晶.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思考[J].新教育時代,2015(11).
[2]馬正駿.淺析生本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