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妍
【摘要】高中語文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本文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對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進行了簡單的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對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方法進行一些探討。
【關鍵詞】高中語文核心素養;內涵;培養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和深入,推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改革已成為新的發展趨勢,高中語文教學工作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高中語文教師既要傳授語文知識技能,還要注重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自主發展。而在實際的高中語文課堂中,大多數語文教師依然采用的是重知識、輕能力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更別提審美與文化方面的教育了。本人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對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進行了簡單的研究,并對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方法做了一些探討。
一、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及相關問題討論
早在2006年《上海市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就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概念并且明確了其構成要素。文中稱“語文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語言素養。語言素養是在語言活動中形成的,以聽說讀寫能力為核心,體現語感、思維品質、審美能力和思想認識的綜合素養。它主要由三方面構成:在語言實踐過程中獲得的語言知識,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聽說讀寫能力和由此形成的思想文化修養”。歷經十年的深入發展后,于2016年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討論稿課程總目錄后列出“學科核心素養”,并且以“語文素養”稱之。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組長王寧教授在他的文章中寫到“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主動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個體言語經驗和言語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和思維品質,是基于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審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綜合體現。”也就是說高中語文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這四要素是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制定的核心依據。
那么到底是“語言素養”還是“語文素養”呢?本人認為如果過分強調“語言素養”,則容易將語文課程標準理解得過于狹窄,將語文課程窄化為語言課程,從而專注于語言知識技能的研究,而思維的發展、審美的培養、文化的傳承都成了可有可無的附屬品,這顯然是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且《上海市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盡管將其稱為“語言素養”,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仍然要求思維、審美、文化的參與,要求思維品質、審美能力和文化品位的全面發展,所以強調的依然是“語文素養”。所以,本人覺得《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將其界定為“語文素養”更加科學。
怎么理解“核心素養”呢?從字面上看就是處于核心位置的,關鍵的學科素養。核心素養的提出是教育的理性回歸,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以新的姿態呈現給關注教育未來發展的人們。學科素養是形成核心素養的基礎,核心素養又是學科素養的追求目標。可是語文學科至今沒有建立起獨立的顯性知識技能體系,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所闡釋的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很難說誰更重要。實際上,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語言知識和思維方法,是審美情趣和文化感受的綜合表現。所以本人認為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就是高中語文學科特有的育人觀,一方面通過高中語文課程讓學生獲得學科知識,另一方面通過文化來啟蒙心智,認識社會,獲得思想上的滿足及精神上的依歸。因此,高中語文教師不僅承擔著教授語文知識技能的責任,還擔負著實現語文育人觀的
重任。
二、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方法
高中語文課程的設置較為復雜,有必修,有選修,還有研究性課程,體現了高中語文課程的基礎性、實踐性和拓展性。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時要利用好課程特點,掌握好學生學情,因材施教,注重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的全面培養。即使在某些時候略有側重,也應綜合推進、互相促進,讓學生感悟生命的意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更好的規劃自己的人生。
(一)立足于聽說讀寫
語言的構建與運用離不開最基本的聽說讀寫,體現在課程設置上有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寫作教學、研究性學習等。閱讀教學注重文章的理解能力,口語交際教學側重于傾聽能力、表達能力和應對能力,寫作教學是智慧的思考,是靈性的表達,而研究性學習則是多種能力的綜合培養,是語言構建與運用的高層次表現。而無論哪種課程都是以語言文字為基礎,將各種能力各種知識聚集在語言的構建與運用上。高中語文教師在實施教學時除了傳授教材上的內容外,還要注意將課內和課外結合起來,可以向學生推薦課外閱讀書目,布置閱讀任務,建立多形式的交流平臺,用口頭或書面的方式進行閱讀討論,既可以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又可以激發語文學習興趣。
(二)培養其思維能力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無論是閱讀、口語交際、寫作還是研究性學習都有思維參與其中,在此過程中要關注思維方式、思維方法和思維品質。思維方式是人們看待事物的角度;思維方法是思維過程中運用的手段和工具,思維品質包括靈活性、系統性、深刻性、獨創性等。語言和思維的關系極為密切,語言是思維的外衣,思維是語言的內核。因此,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應重視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將思維作為語文學習的基點,幫助學生從被動接受向主動學習轉變,多思考多質疑,不能迷信所謂的標準答案。每個學生都是性格各異的個體,每個人的思維方式各不相同,思維品質也不盡然,若是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必會禁錮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所以要打破傳統,突破常規,以實現思維的發展與提升。
(三)融入進審美文化
語文學科本身就具有審美鑒賞與提高、文化傳承與理解的得天獨厚的優勢。高中語文教材中匯集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審美理念和文化傳統。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抓住美的語言、美的形象細細品讀,領略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或喜悅或哀愁或迷茫或纏綿的復雜感情,品味其中難以言說的深刻意境。另一方面可以進行理性的指導,看清事態和物象的本質,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培養其責任意識、寬容意識、博愛意識、生命意識等。此外,還應帶著發現的眼睛走入生活,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給生活帶來審美情趣,汲取生活中鮮活的文化傳統。可以說,語文學習本身就是一次審美鑒賞和創造、文化傳承和理解的旅行。
總之,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高中語文教師要堅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教育目標,從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的角度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切不可唯分數論,要“莫問收獲,只為耕耘”的扎扎實實地進行語文教學。
參考文獻
[1]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王寧.語文教育與核心素養——語文核心素養與語文課程的特質[J].中學語文教學,2016(11).
[3]顧之川.論語文學科核心素養[J].中學語文教學,2016(3).
[4]貢如云,馮為民.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及培養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