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譽者?胡海嵐
7月15日,國際腦研究組織—凱默理(IBRO-Kemali)基金會評獎委員會宣布:第12屆國際獎的獲得者,為中國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的胡海嵐教授。這是該獎自1998年設立以來,首次頒發給歐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學家。胡海嵐教授在情緒的神經編碼、抑郁癥發生的分子機制等腦科學前沿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既有理論意義又有潛在應用價值的系統性原創成果。
逝者?蘇叔陽
知名作家、劇作家蘇叔陽7月16日晚在北京病逝,享年81歲。蘇叔陽筆名舒揚、余平夫,1953年開始文藝創作,1960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曾任中國作協理事、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等。代表作有電影《夕照街》《春雨瀟瀟》《新龍門客棧》等,以及長篇小說《故土》、中短篇小說《婚禮集》《旋轉餐廳》《老舍之死》等。
助力者?吳金偉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吳金偉,畢業之后來到了湖南張家界溪口鎮,擔任黨政辦主任。在鎮上的中小學調研后,吳金偉發現這里大多數孩子都是留守兒童,缺少家庭監管,導致部分學生初中畢業之后沒有繼續讀高中。吳金偉號召了20多位和他一樣的鄉鎮基層年輕干部,發起了名叫“微光行動”的愛心助學活動。他帶著向穎月等三名初中學生到華中科技大學和武漢大學參觀學習。兩所大學的圖書館、科技館等引發了學生們對知識的渴望,教授們對孩子的鼓勵喚起了他們的信心。游學回來之后,吳金偉還發起了分享會,讓學生把自己的所見所思分享給了其他的學生。
守護者?阿斯哈提
在新疆伊犁遙遠的包扎得爾牧場,?2200多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散居著1500余戶牧民。山高路險的包扎得爾缺醫少藥,曾經,普通的闌尾炎都能奪走人性命。目前,大山里有一支4人巡診醫療隊,免費為牧民治病。巡診一趟需要10到20天,一個冬天至少要進山三趟,才能勉強把牧場內的牧點走一遍,工作條件艱苦,這里的醫療院留不下人,不少人來了之后一有機會就會離開。30歲的阿斯哈提是衛生院目前唯一的一名年輕人,但去年11月借調到縣城醫院的阿斯哈提,錯過了今年的冬季巡診,在縣城看到了更大的平臺。4月回到包扎得爾的他,內心有點波動,想要離開。但作為師父的葉力夏,已經在這兒干了20多年,他希望在自己干不動的那一天到來之前,有年輕人接過接力棒,于是全力想把阿斯哈提留下。今年他們在包扎得爾首次進行了夏季巡診,這一次阿斯哈提重新在牧場見證了生命的脆弱,和自己被需要的感覺,決定留下幫助更多看不了病的牧民。
挑戰者?和倩如
云南怒江的“90”后女村官——和倩如發動村民通過網絡直播,為當地羊肚菌和其他山貨找銷路。2017年,為了發展村里的種植產業,她組織村民一起成立羊肚菌合作社,但銷路卻成為攔路虎。她決定發動村民一起嘗試網絡直播,雖然其間經歷了失敗和痛苦,但敢于嘗試、不怕失敗的和倩如,最終用她的實際行動,為浪壩寨村帶來了新的銷售模式,也讓村民們的山貨和羊肚菌走出了大山。《不負青春不負村》第二季特別對和倩如的故事做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