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論通常從理論上將課程分解為踝程的敦學目的、課程內容與課程結構,以及教育教學、學習活動方式等諸多課程成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課程總是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課程編非或課程設計的首要任務是在確立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對各關課程以及課程內部各種成分結合方式的把握,即課程結構的組織方式。其次是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體系。
一、藝術類本科救育存在的問題
(一)高校教學模式現狀
如今的大多數高校都還在采用以教師為課堂主體的傳統填鴨式教學模式,學生們往往也只是一味地聽取教師的講解,但很多情況下接收的知識并不能完全消化接受,教師也忽略了與學生們的交流與互動。這與當前教育廳大力號召的創新驅動發展、鼓勵大眾創業的發展戰略相違背,尤其是在藝術類領域,這一不足和缺點體現的尤為明顯[1]。而多元化創新實驗教學模式在古老的教學模式上發生了改變,將教學的重點從理論知識的講解轉移到了實踐能力的發展。
第一步,在教學中增加了現代多媒體設備的使用頻率,然后又開展了大量的技能類選修課與公共課,比如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在選課時就增加了手繪、軟件安裝等與未來職業相關的課程,不僅拓寬了自己的技能儲備,還在未來的工作中增加了自身優勢。
藝術類本科課程的研究及研制涉及其課程目標、內容選擇與序列結均、教學模式及方法等方面的問題,它不僅是藝術類本科課程理論完善、成熟、體系化的具體體現,而且它還規范著課程實的邏輯起點及程序、策略等,是課程實踐的指南。縱觀我國的藝術類專業教育史,我們不難發現它正處于一種矛盾中,它不僅在形式、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上形成了穩定的模式,還在理論框架上,至今尚未形成比較完善的體系與比較規范的模式,課程目標模糊而無序。
(二)目前環藝教學所存在的問題
如今,各大高校藝術類專業的教學模式主要還存在著以下幾點不足:
1.教學系統不夠完善。如今的高校教學模式大部分還停留在傳統的單一制模式,學生們的實踐能力于社會經驗明顯不足。
2.教學內容不能滿足當今社會的真正需要。藝術類學習是走在當今潮流理念的尖端上,涉及的范圍及領域不在不斷被拓廣,在這種環境之下,高校傳統的單一化教學模式無法滿足社會的需要,專業能力也明顯不足。
3.當代藝術專業的學生普遍在實際操作中能力薄弱。理論基礎雄厚、動手水平薄弱的教育模式已經無法適應如今注重創新與多元化的社會要求。
4.硬件設備落后。學校教學的硬件條件將會從正面或者側面對教學效果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如今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日新月異,高科技設備不斷被引進于企業的工作中,所以具備一定的硬件應用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改革方法
針對現今藝術類本科課程研究與課程實發展中所呈現出的片面的課程研制理念、模式、方法的教育教學現狀,以當代藝術類教育轉型之良好契機,建立適應新型課程目標的課程序列結構、教育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本科生學習活動方式為己任.即構建培養精英人才的藝術類本科教學模式體系。該體系的建立.有利于藝術類本科教育教學從積及觀兩個域的良性發展。與此同時.科學教學模式體系的建立或許對其它專業在教學模式改革的研究方面有所啟示,改革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將素質教育、常識性知識和專業技能知識之間的關聯整理清晰,明確當今藝術類實驗教育多元化構建模式的方式,逐漸實現新課改后的新型教育目標。
第二階段:根據已經開設過的藝術類專業院校的教學培養目標來看并且融合進藝術類學院的實際教學情況,通過增加、刪減、分類、細化等方法將藝術專業的課程進行重新劃分,建立起一套公共課程與專業課程、操作課程與理論課程科學合理化分配的結構體系,分析不同課程總想與橫向的發展方向、明確專業的必修與選修分類,調整隱形課程與顯性課程的科學化分配。
第三階段:將新課標教學目標進行更加細致化的分析,以此建立起將專業知識、實踐技能、操作水平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要素相結合的新型多元化教學模式。
第四階段:將新課標教學目標進行更加細致化的分析,在此基礎上進行過程知識、課件設計等為主要內容的實能載體的建立,以設計出符合多元化實驗創新教學的新型教學模式。
三、建立應用型高校環藝專業多元化教學模式
(一)教學體系的多元化
1.“雙軌制”教學
“雙軌制”教學模式是由包豪斯最先提出的教育體系,在那個時代,每門課都會聘請專門的實踐導師和理論教師進行協助教學,這種教學模式教授出來的學生真正的實現了學有所用,所學習的理論知識都能夠及時地運用于實際情況之中,真正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比如,在學校模擬企業建立專門的工作室,以激發學生們的創業興趣,增加學生們以后的創業工作積累經驗,實現在校大學生學校與企業的雙軌制教學模式,除此之外還可以專門聘請相關企業管理者進行教學,帶領學生們到實際的企業進行參觀與實習。
2.MES人才培養模式
所謂MES就是我們所說的“模塊式技能培訓”或“模塊培訓法”。對于身處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們來說,就是先對整個專業通過不同的工作崗位描述進行分類,然后根據具體工作內容延伸出需要掌握的專業技能以及其他學科技能,再將不同不同的專業技能確定到不同的單位中去,確定具體的工作任務,這樣每一個工作任務就充當了一個模塊[2]。為了響應十八大的號召,將“企業提供創業條件,高校做好創業教育”的精神深入力行實施。通過MES這種人才培養模式,能夠讓各個專業的就業發展和需要掌握的專業技能劃分地更加明確與科學。學生們對于其他專業的教學內容也更加明確,教學目的也就更容易實現。
(二)教學內容的多元化
以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為例,它作為一門將藝術與工程技術相結合的綜合性質較強的學科,在實用性以及實踐活動上都有較高的要求,該專業可分為展示設計、商業環境設計、室內裝修設計、園林景觀設計等多個就業方向的小系,因此學生們僅僅掌握本系的知識和能力是明顯不夠的,還要注意其他相關學科的融會貫通。處于該系的高校教師也應將轉型意識進行意識上的強化,不斷關注新型技術以及知識的學習,懷有謙遜的態度進行新技術的學習與掌握并及時與同學們進行探討與分享,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將如今的流行趨勢與設計理念傳輸給學生們,引導學生通過先進的信息科學技術來擴充對如今潮流發展趨勢的認識與掌握,與此同時將實際的社會需求融入進日常的教學內容當中。
(三)教學環境多元化
作為學校教學的硬件條件,教學環境將會從正面或者側面對教學效果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如今的高校所實行的教學模式大多是以將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進行多元化為教學目標的,但是除此之外,一個優質教學環境的建立也是非常必要的。這一點可以通過修建具有專業性的實驗室、工作地點進行完善,以此達到延申教學內容,增加教學環節的作用。比如說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我們就可以通過建立模型實驗室來讓學生們擁有專門進行實驗教學工作的場所,也方便了師生進行項目的具體操作和模型設計[3]。
四、結語
綜上所述,藝術人才培養創新實驗教學的多元化建構模式不僅包括課程的日標、課程總結、實驗模式,還包含教育方式的眾多要素和對整體的研究。所以,要懷有堅持精英教育、多元化培養藝術人才為教學目標來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與改革,設計出多種創新實驗的多元化構建模式,讓學生們積極主動地活動參與進來。
參考文獻:
[1]陽艷麗.應用型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多元化教學模式探析[J].科技與創新,2017,(03):137-138.
[2]丁勤.基于分類學視域中的高職院校藝術類教學多元化評價體系研究[J].職教論壇,2014,(33):80-83+88.
[3]黃曉蔓.高校纖維藝術課程“多元化”教學方法研究[J].宜春學院學報,2013,(07):152-154.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廳高等教育教改項目《藝術類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建設研究與實踐——以長春建筑學院公共藝術學院為例》。作者簡介:張紀堯,碩士研究生,講師,單位:長春建筑學院,研究方向為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