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亞妮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 ? 產生的原因 ? 存在的問題 ? 解決的必要性 ? 解決措施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不僅僅是簡單的家庭問題,已經成為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勢在必行。國家高度重視,全社會共同關注,農村父母切實提高履行家庭責任的意識,不僅從物質上更要從精神上踐行履行家庭責任的實際行動,有助于構建和諧家庭、和諧學校、和諧社會。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內涵、產生的原因及存在的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是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無法與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滿十六周歲、生活在農村的兒童和少年。留守兒童正處在身體和心理發育的黃金時期,這時正需要爸爸媽媽的陪伴,但是在農村父母找不到工作,為了養家糊口,多掙點錢,父母只好外出打工。他們無法享受父母在思想上的引導和教育,無法得到父母情感上的關心和呵護,更無法獲得父母生活上的照顧和幫助。
留守兒童存在很多問題:
(一)心理發展不健全。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長年累月外出打工,不可能時時注意孩子的思想動態,也不可能做到對孩子細致入微地察言觀色,當孩子在人際交往中受了委屈,或被老師批評了,一時轉不過彎來,得不到合理宣泄,自己又解決不了,長期積壓在心理,不是在沉默中爆發,就是在沉默中抑郁,出現偏激的心理。他們或內心封閉,或脾氣暴躁,情感比較淡漠,缺乏安全感,心里承受力差,消極情緒大于積極情緒,孤獨,言語少,不合群,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他們還存在自卑心理,乃至憤世嫉俗的心理,有的產生怨恨父母的心理。留守兒童的明辨是非能力比較弱,例如學校里有些學生有不良行為,他們會認為那是“酷”、“追求個性”,于是盲目從眾,時間一長壞毛病難以改掉。壞毛病多的留守兒童容易被一些社會上的壞青年勾引,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慎還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二)學習成績比較差。父母不能天天守在身邊,對孩子的思想和學習關心不夠,不能很好地監督孩子的日常學習情況,導致了孩子學好學壞無人過問,讓孩子完全處于放養狀態。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上缺乏主動性、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習慣差。具體表現在有遲到、早退現象、上課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較好地完成家庭作業,甚至曠課中途輟學。
(三)自理能力比較差。由于父母離家前沒有意識訓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或訓練不到位,孩子年齡又小,一些生活技能掌握不了,遇到困難時沒有人及時教,導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例如在學校里,書桌上、書桌里亂糟糟,不會也不想整理,課上老師讓拿指定的書,翻半天也找不到,繼續翻就會聽到“啪嗒”掉書的聲音;試卷就更不用說了,剛剛發下一會兒就找不到了。
(四)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比較差。大部分留守兒童屬于未成年人,心理發展不成熟,缺乏安全教育,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當他們遇到不法侵害時,害怕、緊張、茫然、不知所措,不敢告訴老師,父母又不在身邊,只好任其一次又一次侵害。
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必要性
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比較突出的社會問題。2016年3月底以來,公安部、教育部、民政部、在全國范圍內聯合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工作,不滿十六周歲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為902萬人。其中,由(外)祖父母監護的805萬人,占89.3%;由親戚朋友監護的30萬人,占3.3%;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的31萬人,占3.4%;有36萬農村留守兒童無人監護,占4%,而且這個群體還在不斷壯大。
2018年度《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顯示,約有40%的留守兒童一年中與父母見面的次數不超過2次,約20%的兒童一年中與父母聯系的次數不超過4次。很多人對留守兒童的概念還停留在“偏遠”“鄉村”“貧困”的印象里,一提起幫助留守兒童,大家第一反應都是捐錢、捐書、捐書包、建學校等等,然而留守兒童面臨的最大問題并非經濟困難,而是長期與父母分隔兩地造成的心理問題。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許多留守兒童成年后仍然留在農村,他們的思想水平和知識水平影響著農村的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靠他們,縮小城鄉差距靠他們,提高留守兒童的綜合素質和文化知識水平意義重大。要提高留守兒童的綜合素質和文化知識水平,就必須先解決留守兒童在各個年齡段出現的心理問題。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是家庭教育出現短板、父母陪伴缺失,主要有兩種:
(一)父母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顧。爺爺、奶奶、外婆、外公和孩子是隔代的兩代人,他們生活在不同的時代,當今中國發展速度飛快,隔代的兩代人差異很大。長輩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其中極少有終身學習的能力,大部分人思想停留在原地,甚至隨著年齡的增長退化了,不僅保守,還有頑固的傾向,難以接受新生事物;孫子輩成長在最先進的時代,接受著最先進的事物,見多識廣,喜歡新事物,追趕時髦,尋求創新。這樣長輩照顧孩子多是物質上的滿足、生活上的關心,缺少精神思想上的疏通和引導,更談不上學習上的輔導了,再加上年齡大了,身體健康狀況欠佳,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難免在管理上出現漏洞,給了孩子滑坡的空隙。
(二)父母把孩子交給父母的同輩人,如舅舅、叔叔、伯伯、姨姨、姑姑等親戚照顧。同輩人有自己的子女,再填一個,孩子多了就顧不上,何況不是自己的親生子女,內心有情感隔閡,在教養過程中難免顧慮重重,不敢嚴格管教,這樣同輩人的照顧也多是物質生活上的。而孩子寄人籬下,心理敏感,久而久之會形成孤僻、膽小、謹慎、怕事、內向的不健康性格。
三、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措施
解決留守兒童問題需要從多方面著手:
(一)家長要承擔教子之責。三字經:“子不教,父之過”。我國憲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父母有撫養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我國婚姻法第二十一條規定:“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家長教育子女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家是我們的棲息之所,家是我們心靈的港灣。留守兒童的家長應提高親自教育子女的思想意識;家長應加強與老師交流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并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進行學習、生活和思想指導;家長要多主動與孩子交流溝通,溝通時間間隔適當,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長了容易出現教育的斷層,短了容易讓孩子厭煩。溝通內容要全面細致,溝通方式要多元化,可以采用視頻、電話、書信等進行交流。時間和空間的距離不應該成為父母陪伴孩子缺失的理由,陪伴不僅僅只是形式上的日夜相陪,只要能向孩子表達出足夠的愛心和重視,也應該提倡多元化的陪伴形式!
(二)學校要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管理,多施愛心。留守兒童在學校多是學困生,心理脆弱,上課注意力經常不集中,稍不留神會有小動作,老師及時批評會立刻頂撞老師,有些課任老師不敢光顧,而且班里那么多個性不同的學生,老師不可能把全部精力、大部分課堂時間集中在留守兒童身上,建議學校設專職老師專門管理。專職老師與各班主任建立聯系熱線,用特殊的方法特殊對待這一類學生,既要做他們的老師,又要像他們的父母,要走進他們的情感世界,引導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平時多注意搜集他們的行為表現,發現閃光點,及時給與肯定、表揚,并在班里為他們作宣傳,這些孩子會慢慢地自信、開朗起來。
專職老師聯合學校宿舍管理人員和班主任注意訓練留守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提高孩子的規則意識和遵守規則的能力,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國家完善對留守兒童的法律保護體系,從法律上保障留守兒童的合法權利。建議加快修訂、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切實將兒童優先的原則納入法律法規政策之中,特別關注農村留守兒童人身權利和教育權利,增強法規政策的適時性與可操作性,有效保障這些條款的實施。
外出務工人員要盡量攜帶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夫妻一方留家照料,不得讓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脫離父母監護。父母不履行監護職責的,村(居)民委員會、公安機關和有關部門要及時予以勸誡、制止;情節嚴重或造成嚴重后果的,公安機關等部門要依法追究其責任。
(四)當地政府真抓真管一些學校的不合理收費,減輕留守兒童家長的經濟負擔。
(五)社會團體、社會組織多獻愛心,完善關愛服務體系,健全救助保護機制。
總之,解決留守兒童問題,需要社會各界伸出溫暖之手,重視他們、關愛他們,為留守兒童的健康生活創造良好環境。留守一份真情,奉獻一片愛心,讓我們共同呵護那孤獨的心!
參考文獻:
[1]王爽.黨報視野中的留守兒童報道—以《人民日報》留守兒童報道為例[J].東南傳播,2009,(05).
[2]操圣寧.關于報紙媒體對留守兒童模式化報道的探究[J].新聞傳播與研究,2011,(11).
(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6屆勞動與社會保障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