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寧 侯佳君 唐宏



摘要:從農戶個體特征和社員參與行為出發,構建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利用四川省石棉縣32家合作社146戶社員的實地調研數據,構建有序的Logistic模型,實證分析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的主要影響因素。結果表明,農戶個體特征對合作社績效影響較小,農戶年齡越小、生產規模越大,合作社的績效水平越高;社員參與行為對合作社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其中社員參與合作社購銷行為、對合作社的認知程度、社員參會次數影響效果最明顯。說明關注社員參與行為、提高社員對合作社的參與度,有助于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績效水平,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合作社;績效;個體特征;參與行為;Logistic模型;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 F321.42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9)09-0041-06
農民專業合作社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在促進農民增收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已成為重要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現代農業建設的中堅力量。在政府大力扶持下,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增長迅速,據國家工商總局最新統計,截至2016年8月底全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達171萬家,是2007年底即《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施行之初合作社數量的近65倍,入社農戶迅速增多,占全國農戶總數的42.8%[1]。然而,合作社發展中仍存在整體發展水平低下、總體績效水平不高等問題,構建合作社績效水平評價模型并探討其影響因素對于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增強合作社對農戶的帶動能力、推動合作社規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合作社績效評價相關研究引起了學者的廣泛關注,形成了基于合作社自身和農戶2個角度的績效評價思路。基于合作社自身角度,學者主要從經濟、社會、生態3個方面評價合作社績效,探討合作社自身效益水平、社員收入水平、帶動促進能力和資源環境保護作用等[2-3]。基于農戶視角,學者選取了農戶最關心的部分,即合作社帶動增收能力、議價能力、產品銷售能力增長、產品質量提升程度、合作社組織情況、社員收益和社會影響等作為研究的重點[4-5],并基于核心社員、普通社員分化將合作社績效劃分為核心社員收入績效、普通社員收入績效、交易績效和社會績效[6]。在影響因素方面,合作社內部特征、外部影響因素、社員特征等是學者考察的重點。其中,合作社內部特征以合作社規模[7]、理事會結構[8]、社長文化水平、人力資本狀況[9]、管理層經驗和內部監督治理[10]等為主,外部影響因素包括社會資本、外部監管、依托組織[11]和政府干預程度等。農戶層面主要考慮農戶個體特征、農產品特征、農戶對合作社的認知程度和農戶參與行為等[12]。總體而言,從合作社自身層面考察其績效及影響因素的研究較多,但從農戶視角出發的研究不多,且以社員參與行為的影響較多,研究較為片面;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考察影響因素和合作社績效的相關性,缺乏對其影響系數和顯著性的解釋。基于前人研究,本研究從農戶微觀視角出發,將農戶個體特征、社員參與行為作為影響因素,建立經濟績效、可持續發揮能力、社會績效三維度指標體系,運用有序Logistic模型實證分析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的主要影響因素,以期為提高合作社績效水平提供相應政策建議,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健康持續發展。
1 績效度量指標選擇與模型構建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以非營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其根本目的是滿足農戶各種生產需求,實現農戶效益最大化。農戶經濟理論中的“理性小農”假設把農戶看成和資本主義企業一樣具有經濟理性的經濟人,農戶擁有自主選擇權利。同時,農戶作為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的微觀主體,其個人特征影響農民選擇,不同選擇對農戶家庭經濟水平和生產效用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力,影響農民的收入、生產和生活,繼而影響農戶加入合作社的意愿及其在合作社中的行為。合作社績效立足于提高社員個人績效和組織績效,其實質是實現社員和合作社的互利共贏,因此農戶成為合作社績效最基本的實現者和利益聯結者,農戶個體特征、社員參與行為影響合作社績效的實現程度(圖1)。
1.1 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評價指標
本研究在回顧文獻的基礎上,根據問卷調查的實際情況,從經濟績效(y1)、可持續發展能力(y2)、社會績效(y3)3個維度測度基于農戶視角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水平。其中,用合作社為入社社員帶來的收益來反映經濟績效,下設合作社對農戶的增收效果和產品銷售改善程度2個三級指標;用農戶對合作社未來發展的看法,對合作社的滿意度及繼續合作意愿反映合作社組織收益及其可持續發展能力;社會績效分為農戶可獲得的社會資源狀況、合作社的社會影響和合作社的扶貧效益3個二級指標,三級指標包括農戶入社的社會資源增幅、合作社帶動非社員數、合作社的環保效果和扶貧效果是否明顯。每一個維度的指標均采用李克特量表的方式。結果見表1。
1.2 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影響因素選擇
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一種新生事物,不同年齡(x1)的農戶對它的接受程度不同,年齡高的農戶對風險的厭惡程度更高[13],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低于年輕人。文化程度(x2)影響一個人的行為,文化程度越高的農戶對新事物的接收能力越強,有更長遠的目光,他們選擇加入合作社大多是看到了合作社能給自己帶來的收益和未來的發展潛力。基于異質性視角,在合作社的設立和日常運營過程中具有良好社會關系的人是合作社得以順利發展的重要資源[14],擁有一定社會身份(x3)的農戶往往具備一定的組織管理、發現市場機遇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受我國傳統封建家長制的影響,性別(x4)成為影響農戶加入合作社行為的因素之一。在農村,男性接受教育的機會更大,在身體素質、體力等方面都要優于女性,在家庭中擁有更高的話語權。農戶的生產經營規模(x5)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農戶的收入,農戶的生產經營規模越大,則其收入越高,當農戶經營合作社產品的規模越大時,其獲得的收益越高,農戶會越傾向于選擇繼續加入合作社,利于合作社的可持續發展。
“社員參與”指會員型組織中會員對組織各種活動事項的參加[15],“合作社的社員參與”則是指依法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社員個體,通過各種形式參加合作社的生產經營活動,包含了業務、資本和管理參與3個維度。邵科等從合作社自身盈利能力、社員凝聚力、產品巿場知名度、為社員服務、提高社員收入、帶動當地產業發展和在當地社會影響力7個維度驗證了合作社理事會、監事會成員持股越多,惠顧集中度越高、社員管理參與對合作社績效有正向影響[16];梁巧等將社會資本分為結構性和認知性2個方面,說明合作社績效受到社員對合作社的信任度、認知程度、合作意識等的正向影響[17]。本研究將合作社的社員參與劃分為2個指標,即社員與合作社的業務往來以及社員參與合作社的經營管理,與合作社的業務往來包括從合作社銷售農產品的比例(x6)、從合作社購買生產資料的比例(x7)、參加合作社提供的技術培訓次數(x8)、參加社員大會的次數(x9)、當合作社有加快發展的融資需要時向合作社增加投資的意愿(x10),社員參與合作社的經營管理包括社員對合作社的認知程度(x11)、向管理者提出建議的頻率(x12)(表2)。
1.3 模型構建
本研究主要考察農戶個體特征和社員參與行為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的影響。前文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這一因變量的3項測量指標“經濟績效”“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社會績效”分別采取了層級劃分的方法(共分為19個有序的層級),而自變量(農戶個體特征和社員參與行為)則是由多個變量構成的一組變量。由于因變量是離散變量且自變量中包含較多的分類變量,因此本研究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進行分析。
設回歸方程式為:
式中:y為不可被直接觀測的因變量,即對基于農戶視角的合作社績效變量(經濟績效、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社會績效)的得分層級;x是單個農戶的個體特征、社員參與行為自變量的集合,它們會影響合作社的績效水平;α為常數項;β為估計參數向量;μ是隨機誤差項;yi變量無法直接觀察到,但它落在m個序列組當中的某一類組。當yi歸屬于第j類組時,則有:
下序列類組的累計概率。
1.4 數據來源
截至2015年,四川省雅安市經工商注冊的農民合作社 2 036 家,國家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13家,省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32家,合作社成員總數6.60萬戶,帶動非成員農戶12.74萬戶[18]。石棉縣作為雅安市的農業大縣,截至2015年底,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已達7 135戶,占全縣農戶總數的26.81%,帶動農戶13 860戶,占全縣農戶總數的52.01%[19],并且合作社的數量仍在不斷增加,對當地農業發展的促進作用顯著,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本研究實證分析的數據來源于筆者所在課題組對石棉縣16個鄉鎮32個農民合作社的問卷調查,調查樣本通過隨機抽樣方式獲得,在每個調查點的合作社名錄中隨機抽取2個合作社作為調查對象,針對每個合作社完成1份調查問卷,同時隨機抽取5名社員進行調研,數據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本次問卷調查共發放合作社問卷32份、社員問卷160份,剔除無效問卷,得到146份有效社員問卷,問卷有效率達91.25%。
2 社員基本特征分析
統計結果(表3)顯示,樣本農戶個體特征、社員參與行為存在以下特征:(1)加入合作社的農戶年齡差異不大(標準差1.164),并且社員的年齡大多在41~60歲之間(60.3%),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生產逐漸達到飽和,年輕農戶趨向從農村轉移到城市,農村老人兒童比例大,合作社社員年齡也普遍較大;(2)大部分農戶家庭的經濟條件難以支撐九年義務制教育完成后學校高昂的學費,農戶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均值2.78,標準差1.177),受教育程度在9年及以下的農戶占總樣本的75.3%;(3)擁有社會身份的農戶(25.3%)以及合作社中的女性農戶(31.5%)在合作社中的數量少,普通男性農戶是合作社的主體;(4)我國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按人頭分配,社員農戶普遍生產規模小,只有少數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社員(11%)有條件和能力承包土地從事大規模的農業經營;(5)從合作社銷售農產品的比例(均值2.08)小于從合作社購買生產資料的比例(均值3.40),主要原因是合作社的收購價格與市場價格差異不大,并且農產品銷售渠道廣闊,而從合作社購買生產資料的價格則要低于市場價格;(6)農戶參加合作社提供的技術培訓次數(均值2.86)及參加社員大會的次數(均值1.73)較少,主要原因是合作社本身提供技術培訓和召開社員大會的次數有限,其次是農戶的信息閉塞,消息滯后,容易錯過參加技術培訓和社員大會的機會;(7)合作社的發展前景廣闊,農戶在合作社中獲取的收益是可觀的,因此更多的農戶愿意增加在合作社中的投資(73.3%);(8)社員對合作社的認知程度良好,認知程度在一般及以上的農戶占總體的69.2%;(9)農戶對合作社提出自己意見和建議的頻率較少,主要是由于合作社的重大決策一般由理事會、監事會制定,普通農戶缺乏自信心,普通社員鮮有發表自己意見和建議的機會。
3 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水平及影響因素
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每一個層面的指標度量均采用李克特5點量表法,由低到高分別賦值1~5,將每個層面的子指標得分予以加總,經濟績效得到的最低結果為2分,最高結果為10分,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的最低結果為3分,最高為15分,社會績效最低為4分,最高為20分。由低到高可以將3個維度績效劃分為19個層級,得分越高,則層級越高,代表績效水平越高。
3類績效得分層級的均值分別為7.09分(經濟績效)、10.46分(可持續發展能力)、12.87分(社會績效)(表4),分別高于5、7.5、10分,說明樣本的績效狀況較好,但發展質量仍然欠缺。
采用SPSS 19.0軟件,通過有序Logistic模型對數據進行回歸分析,模型估計結果如表4所示,得到3個模型的卡方值均大于0.4,并都達到了1%的顯著水平,模型整體擬合效果良好。
首先,經濟績效層面,社員在合作社的參與度越高,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經濟績效越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農戶個體特征對合作社經濟績效的影響越小。從模型分析結果(表5)可知,農戶個體特征對合作社經濟績效的影響并不顯著,其中農戶的文化程度、社會身份、生產規模對合作社經濟績效有正向影響。農戶的文化程度越高,擁有社會身份的農戶越多,合作社應對市場變化和議價的能力越強,越能有效帶領農戶抵御市場風險,從而獲得收入;農戶的生產規模越大,則合作社的經營規模也越大,農產品產量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而提高,合作社的產值和返還給農戶的利潤也隨之增加。決策者性別對合作社經濟績效的影響系數為負,說明合作社中男性農戶的數量越多,合作社經濟績效水平越高。主要原因是男性社員強壯的身體增強了他們的勞動能力,傳統觀念的影響使他們接受教育的機會遠遠大于女性,能夠有效增強社員家庭的生產能力,從而提高收入。
社員參與行為對合作社經濟績效有正向影響。從合作社銷售農產品、購買生產資料的比例越高,合作社的經濟績效水平越高,并且都達到了1%顯著水平,影響極顯著,并且系數估計值較高。主要是因為農民加入合作社的基本動因是獲得收益,他們加入合作社后首先看重的是所生產產品的市場進入與價格改進,合作社的銷售價格普遍高于市場價格,并且農產品通過合作社進行交易,有利于節省農戶的時間成本,同時合作社提供的生產資料價格偏低并且有質量保證,農戶加入合作社能顯著增加農民收入,拓寬產品銷售渠道。社員對合作社的認知程度越高,則參加社員大會的次數越多,對合作社經濟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認知性社會資本可分為內部社員之間、社員與管理者之間的信任以及社員對合作社集體目標和使命的理解,社員對合作社的了解越透徹、對合作社的利用程度越高,越有利于農戶與合作社之間的互動與配合,越有利于發揮合作社的組織功能,形成規模效益。
其次,農戶個體特征和社員參與行為共同影響合作社可持續發展能力。從估計結果(表5)可以看出,農戶生產規模對合作社可持續發展能力有正向影響,并且達到了10%的顯著水平。其原因是農戶的生產規模越大,面臨的市場風險也越大,越需要合作社的幫助,農戶退出這一農產品生產的難度也就越大、時間也越長。與經濟績效的影響因素不同的是,農戶的文化程度和社會身份對合作社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有負向影響,受教育程度高的農戶以及擁有社會身份的農戶視野較一般農戶廣闊,有一定規避市場風險、抓住市場機遇的能力,他們往往不會將資金全部投入合作社,一旦合作社發展遇到瓶頸,選擇退出合作社、撤離資金的可能性較大,不利于合作社的可持續發展。
社員與合作社的業務往來影響合作社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從合作社銷售農產品和購買生產資料的比例越高,越有利于合作社的可持續發展,并都達到了1%的顯著性水平,影響極顯著。相較于對經濟績效影響的顯著性而言,2016年參加社員大會的次數對可持續發展能力影響降低為在10%的水平上顯著,原因如下:與國外較為成熟的合作社相比,我國的合作社仍然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合作社的整體發展水平較低,管理不規范的問題突出,雖然合作社每年都會召開社員大會,但到會人數少,農戶參與度低,農戶在推動合作社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小。
最后,從社會績效層面來看,農戶個體特征、社員參與行為對合作社績效有影響,且影響較為顯著。從表5可看出,農戶個體特征中的農戶年齡對合作社社會績效的影響在10%的水平上顯著,主要是因為農戶的年齡越大,社會經驗越豐富,可獲得的社會資源也越多;農戶的年齡越大,對合作社的認識越深,越能夠準確地判斷合作社的社會影響及其扶貧效應;年輕的農戶加入合作社對其可獲得的社會資源的增加有較大的促進作用,豐富了農戶與其他社員之間的聯系,加強了社員之間的合作。從模型分析結果中可以看出,與經濟績效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影響不同的是,農戶的性別對合作社社會績效有正向影響,即合作社中女性農戶的數量越多,合作社的社會績效水平越高。
社員參與合作社行為中,社員與合作社的往來對合作社社會績效影響的顯著性明顯低于對經濟績效與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影響,只在從合作社銷售農產品的比例和參加合作社提供的技術培訓次數上分別達到了10%和5%的顯著性水平。社員參與合作社提供的技術培訓后,在提高了自身素質的同時,改善了生產技術,促進了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環境保護。
綜上,農戶個體特征和社員參與行為共同影響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農戶個體特征的影響較小,社員參與行為顯著影響合作社績效。農戶的年齡對合作社績效有負向影響,且對社會績效的影響在10%的水平上顯著;農戶的生產規模影響合作社績效,農戶的生產規模越大,合作社的績效水平越高,并在對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影響上達到了10%的顯著性水平;從合作社銷售農產品的比例、從合作社購買生產資料的比例、社員參加合作社提供的技術培訓次數、對合作社的認知程度、參加社員大會的次數都對合作社績效有顯著性影響,并且影響系數都為正,說明社員對合作社的參與度越高,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績效水平越高。
4 結論與啟示
本研究利用對石棉縣32家合作社146戶社員實地調查的數據,構建有序Logistic模型,對農戶個體特征、社員參與行為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的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檢驗了三者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1)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促進社員增收方面有較大的積極作用,表現為合作社降低了農戶的生產、交易成本,提升了農產品生產的規模效益,反映為合作社的經濟績效;合作社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基于農戶視角主要由社員對合作社未來發展的看法、對合作社的滿意度以及繼續合作意愿來決定,分析結果表明,大多數社員看好合作社未來的發展,合作社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強;合作社在促進社員增收的同時,帶動了周圍非社員農戶,尤其是貧困戶共同進行農業生產,有利于促進新農村建設,農戶之間的相互合作使各農戶可獲得社會資源增多,生產技術條件的改善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同時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合作社的社會績效水平較高。(2)社員農戶是合作社的主體,其個體特征和參與行為共同影響合作社績效,總體來看,農戶個體特征對合作社績效的影響較小,社員參與行為影響顯著,特別是在社員從合作社銷售農產品和購買生產資料的比例、對合作社的認知程度、參加社員大會次數方面;農戶個體特征中,農戶年齡越小,生產規模越大,合作社的績效水平越高,且年齡對社會績效、生產規模對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影響均達到了10%的顯著性水平;社員參與行為中,社員從合作社銷售農產品和購買生產資料的比例、對合作社的認知程度、參加社員大會的次數均對合作社的經濟績效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有顯著正向影響,社員從合作社銷售農產品的比例、參加合作社提供的技術培訓次數顯著影響合作社的社會績效。